序號 | 中文詞條 | 英文詞條 | 詞條內容 | 撰稿者 | 人氣 |
---|---|---|---|---|---|
1 | 技術取向哲學與價值選擇 | skill-oriented philosophy and value choices | 強調身體活動的技術價值,以技術價值的判斷做選擇。身體活動對幸福人生的貢獻,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健康體適能四個面向,此四個面向分別代表知識、樂趣、技能和健康四種價值取向。運動專業會因不同價值的選擇,而造成不同的專業文化。強調身體活動的技術價值,是運動專業最常見的也最擅長的做法。動作技術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技術取向的運動課程並不否定或排除其他種類的專業價值,事實上,運動技術的學習,某些方面也會受到健康、知識與樂趣的影響。技術取向仍是運動專業對整個社會不可取代的獨特貢獻。 | 胡天玫 | 0 |
2 | 知識取向哲學與價值選擇 | knowledge-oriented philosophy and value choices | 強調身體活動的知識價值,以知識價值的判斷做選擇。身體活動對幸福人生的貢獻,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健康體適能四個面向,此四個面向分別代表知識、樂趣、技能和健康四種價值取向。運動專業會因不同價值的選擇,而造成不同的專業文化。強調身體活動的知識價值,是一種符合回歸基本能力趨勢的作法。知識取向的運動專業,並不否定或排除各種運動實踐的專業價值,事實上,好的運動實踐總是隨著新的知識而變動,各種運動理論也必須經過運動場域的檢驗才能進步。 | 胡天玫 | 0 |
3 | 活動 | exercise | 為維持或促進健康體適能,所從事的一種有計畫的、結構性與重複性的身體動作。例如為了促進心肺適能而從事合乎有氧原則的健走活動;為了改善身體組成而從事規律的重量訓練活動。從運動哲學研究對運動相關概念的探討,相對於遊戲的非日常性、比賽的規則性、運動的競技性與表演性,「活動」所指稱的也不是我們在休閒時間所進行的身體活動。 | 胡天玫 | 0 |
4 | 健康取向哲學與價值選擇 | health-oriented philosophy and value choices | 強調身體活動的健康價值,以健康價值的判斷做選擇。身體活動對幸福人生的貢獻,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健康體適能四個面向,此四個面向分別代表知識、樂趣、技能和健康四種價值取向。運動專業會因不同價值的選擇,造成不同的專業文化。在預防醫學的潮流下,強調身體活動的健康價值是各國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現代人的「坐式生活型態」所造成的肥胖問題,造成醫療和保險費用的高漲,使得人們對身體健康和保健的意識抬頭,運動專業也得到大眾的尊敬與認同;民族舞蹈與競賽的學習,亦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健康與體適能的抬頭,並不代表健康取向的身體活動,都是一成不變的低衝擊高有氧性的健走活動,許多傳統性運動也對健康適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健康取向是運動專業在當代社會中最具市場性的專業價值。 | 胡天玫 | 0 |
5 | 樂趣取向哲學與價值選擇 | fun-oriented philosophy and value choices | 強調身體活動的樂趣價值,以樂趣價值的判斷做選擇。身體活動對幸福人生的貢獻,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健康體適能四個面向,此四個面向分別代表知識、樂趣、技能和健康四種價值取向。運動專業會因不同價值的選擇,而造成不同的專業文化。強調身體活動的樂趣價值,是一般民眾對運動專業最常見的看法。吸引人們不斷參與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參與運動時感到快樂與否。樂趣取向的運動課程並不否定或排除其他種類的專業價值,事實上,擁有更佳的體適能、運動知識與技能,所獲得運動樂趣可能更多;但如果只鎖定在健康、知識與技術三種價值,完全失去運動樂趣的話,原本活潑有趣的身體活動將變成單調枯燥的例行工作。因此,樂趣取向可說是運動專業歷久不衰的核心價值。 | 胡天玫 | 0 |
6 | 運動能力 | sport ability | 泛指身體在運動或勞動時所需具備之基本能力。一般跑走、搬拿重物、跳躍動作所需之能力,稱為「一般運動能力」;以特定運動項目為主的「特殊運動能力」則是指個體針對不同運動類型所需具備的運動要素之能力,如籃球、田徑等皆有其特殊需具備的運動能力。有關運動能力的測驗,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皆訂有標準。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把體能區分為健康方面的體能,其要素包含心臟血管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另外則是技能方面的體能,包含敏捷、平衡、協調、速度、動力和反應時間等,前者主要針對一般運動能力為主,後者則以特定運動能力為依歸。國內對於國人基本運動能力日益重視,每年針對各級學生進行全國性的健康體適能檢測,亦即上述所指「一般運動能力」,其主要測試內容包括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及1,600公尺跑走、三分鐘登階測驗等,而在針對特定運動所需具備的特殊運動能力檢測上,則尚未發展具體的實施方案。 | 程瑞福 | 0 |
7 | 體育(體育原理) | physical education | 凡是透過身體活動、具有遊戲特質皆可統稱為體育。我國體育界的習慣用語大多始於清末民初,有的引自歐美、日本,經過本土化之後逐漸形成。清末民初時期引進「體操」實施於學校和軍中,體操是體育教材的主流項目,運動只是個附屬品,而且「體操」和「運動」都只是「體育」的下位概念。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體操科」逐漸被「體育科」所取代,體操成為學校體育教材的一部分,隨之興起的「社會體育」以推展運動為主,使得體育界分成「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兩大領域,造成「體育」有廣義的體育和狹義的體育之分;廣義的涵蓋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狹義的則專指學校中的體育。這種現象持續到1949年政府遷臺之後仍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育的概念不斷的擴大,概括性的體育區隔出「體育教育」、「體適能」和「競技運動」三種不同的型態,狹義的「體育」指的是「體育教育」或「學校體育」。 | 徐元民 | 0 |
8 | 運動健身俱樂部 | sports fitness club | 以休閒運動相關設施或器材,聚集具有相同或類似運動消費行為及嗜好者的場所。運動健身俱樂部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健身、休閒、娛樂及社交等目的,提供多樣化的健身器材、運動設施、專業指導人員、客製化課程等軟硬體服務的一個會員制空間。若以場所地點來區分各類型的健身俱樂部,可分為城市型專業健身俱樂部、社區型健身俱樂部、飯店內附設的健身俱樂部、企業內附設健身俱樂部、醫院內附設健身中心、學校附設健身俱樂部等。而對於運動健身俱樂部的定義與名稱,國內尚無統一的格式,相似的名詞有健康體適能俱樂部、體適能俱樂部、運動健身休閒俱樂部、運動休閒俱樂部、運動健康俱樂部、健康俱樂部、健身俱樂部、休閒俱樂部、健康休閒俱樂部…等。 | 陳麒文 | 0 |
9 | 運動產業 | sports industry | 提供民眾從事運動或運動觀賞所需產品或服務,或可促進運動推展之支援性服務,而具有增進國民身心健康、提升體能及生活品質之產業。由Pitts、Fielding及Miller在1994年首先提出,其定義為提供體適能、娛樂、競技及休閒產品的市場,其產品包括商品、服務、人、場地以及概念;並提出產業區隔理論(industry segmentation theory)來區隔運動產業,分別為運動表現(sports performance)、運動製造(sports production)及運動促銷(sports promotion)。運動產業是一個市場,生產或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給消費者,集合滿足其需求的廠商,而廠商所生產或提供之產品、服務彼此可以相互替代者。 | 陳麒文 | 0 |
10 | 運動行銷 | sport marketing | 以運動相關的活動或利用運動來促銷商品或是服務。運動行銷一詞最早出現於1979年的《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當時描述的運動行銷行為是指企業將贊助運動視為本身企業商品的促銷活動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較適合現代的定義包括所有經規劃設計的活動,透過交換的過程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needs)與欲求(wants),且透過運動產品製造、定價、促銷和配銷通路的設計和執行來滿足消費者和組織的目標。運動行銷發展出兩大方向,一是直接將運動性產品與服務行銷給運動消費者,例如,健康體適能中心的重要宗旨之一就是增加會員人數和相關課程的銷售量,而職業運動比賽的主要行銷目標是增加觀賞比賽的人口或刺激購買相關商品的數量,這是屬於運動的行銷(marketing of sport);二是將其它消費者暨產業產品及服務透過運動的促銷功能行銷給消費者,也就是透過運動的行銷(marketing through sport),例如,許多企業支持運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銷其商品和服務,可口可樂贊助2009年世界運動會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推銷其品牌與產品。 | 呂佳霙 | 0 |
11 | 人的真諦模式 | Personal meaning model | 屬於生態整合價值取向,強調全人的發展及個人意義的追尋,著重社會責任並成為未來世界的公民。世界二次大戰後,美國體育教學者開始尋找新的方向,期能實踐潛在的體育課程。課程內容設計的原則包含學科內容、個人發展及社會互動等目標。教師在此模式中須提供廣泛且多元的學習機會,創造具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生自我管理及自我指導,鼓勵學生在多變的社會中建立積極的態度。此體育課程內容可透過團隊合作學習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動作要素、體適能、比賽活動、運動欣賞與運動文化等,使學生成為一位受全人教育的學習者。美國體育學者Jewett與Mullan於1977年以人的真諦模式為基本理念發展目標過程課程架構(Purpose Process Curriculum Framework, PPCF),其課程可達成三大目標:(一)個人發展:生理的效能、心靈的效能;(二)環境周遭:空間的方向、物體的操作;(三)社會互動:溝通、團體的互動、文化的涵養等。 | 闕月清 | 0 |
12 | 學科精熟取向 | Disciplinary mastery | 美國體育學者朱伊特(Jewett)與貝恩(Bain)於1950年中期至1970年代,以課程知識結構取向的發展脈絡,發展出探討體育教師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其中一種取向。其特點主要強調體育教師設計課程時,內在所呈現對於體育課所要求的自我標準,目的在精熟體育中的技巧、運動、動作與體適能內容,並期望小學階段的孩子必須精通基本科目與動作表現、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能、比賽形式。而中學階段則要求延續精熟的基本技能以銜接正式的運動,其特別強調「正確」與「有效的」運動表現,其非常注重教師教學時的正確回饋,並採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技術,且採用較為精準單一的評量方式,評量學生是否達成所有動作與技術的準確,透過反覆的練習以達成精準的學習目標。 | 闕月清 | 0 |
13 | 體育教學評量 |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 主要內涵可包括下列三大目標領域:(一)認知:對動作技能原理、原則、運動規則、戰術戰略、運動安全相關觀念、學習方法策略等知識的了解;(二)情意:努力、團結、合作、互助、公平競爭、遵守規範、負責等良好社會行為表現;(三)技能:體適能促進技能及運動技能。評量時機可分為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提供師生連續性的回饋資料,幫助教師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情形,可供學習過程中課程調整之用;總結性評量是在教學告一段落時評估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依評量結果的解釋則包括(一)常模參照:將測驗結果與同儕比較,分析學生之間的優劣,常以百分等級或標準分數表示,如體適能測驗的百分等級或技能測驗的高低分數;(二)標準參照:教師事先設定一絕對標準,考驗學生是否已達要求程度,如游泳能完成25公尺,每天運動30分鐘等。評量資料蒐集可透過技巧測驗、觀察、學生日誌、歷程檔案、紙筆測驗、訪談、家庭作業、紙筆測驗、報告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方式進行。評分標準常用的準則有學生的表現情形、進步情形、努力情形、學習態度和行為表現等面向。 | 林靜萍 | 0 |
14 | 體育課程模式 |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 美國體育課程學者Jewett、Bain和Ennis於1985年基於價值取向理論所提出的課程模式。課程的產生主要是基於學科內容、學習者本身與社會期待等三個目標的交互關係影響。利用價值取向的課程理論,來探討不同體育教師的意識形態對於存在潛在課程與顯著課程中心的價值問題。由於體育教師的價值取向不同,對體育課程的設計、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學習經驗所造成的影響都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包含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與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等五大課程設計模式。每一種課程設計模式都有其價值取向,其中運動教育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屬於學科精熟價值取向,動作分析模式兼含學科精熟與學習過程價值取向,發展模式屬於自我實現價值取向,人的真諦模式屬於生態整合價值取向。體育課程模式透過有知識體系的結構,使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根據學校內外環境、學生的特質背景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 闕月清 | 0 |
15 | 體適能教育模式 |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 Jewett、Bain 與 Ennis於1995年提出的五大體育課程模式之一,在體育課程中的價值取向屬於學科精熟導向。課程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內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理論以增強或改善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形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發展有關健康的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課程設計上,小學時期可將體適能活動融入課程安排中,或結合動作技能的學習,並加入運動知識,核心課程是以學生終身體適能發展為主。課程內容包含:相關遊戲、有氧活動及體能訓練;教材來源及教學方式則可透過課本、教師自編、錄影帶、投影片、學習單、家庭作業等多元方式應用,必要時評量學生成就及獎勵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在角色扮演上,以引導具有動態的活動課程、教導學生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劃周全的體適能測驗與諮詢、適時的加入體育家庭作業以發展學生的體適能。 | 林靜萍 | 0 |
16 | 幼兒體育 | Early Childhood Physical Education | 以幼兒為對象實施運動、遊戲,並引導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學課程。是幼兒生活的實體,融合教育、運動與遊戲。是一種身體活動遊戲的能力,從遊戲中指導其適切的運動,以滿足幼兒對於運動的欲望,提高幼兒體適能,充實其生活,並可在遊戲中培養其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了解如何與遊伴和睦相處、通力合作之道。幼兒體育教學時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提供幼兒運動遊戲的情境及角色扮演,並應用幼兒的心像,增加幼兒探索的機會及培養其創造能力,使幼兒從運動遊戲教學的情境中獲得技能、認知、情意的發展,並將所學的經驗融合成自身的知識,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臺灣幼兒體育的發展,從1969年邱金松教授發表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之研究,奠定了臺灣幼兒體育的基礎。1972年日本水谷英三教授將實務教學之概念引進臺灣,輔仁大學王健次教授將其發揚推廣。期初大多由民間單位及幼兒園配合縣市政府推廣及辦理研習活動,至1977年正式於臺北市雙連幼稚園開設幼兒體育課,使得幼兒體育課程在各幼兒園逐漸展開成為幼兒園重要課程。2001年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成立並積極配合政府之政策,落實各項推動方案與推廣工作並將幼兒體育推至亞洲各區域,成為亞洲幼兒體育學會之重要成員。 | 黃永寬 | 0 |
17 | 幼兒體能 | physical fitness for preschool-age children | 幼兒身體活動所獲得的體能。主要是培養幼兒年齡的身體面、精神面、社會面等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同時給予幼兒適當的刺激,以刺激其成長與發展,培養做為將來生存於複雜社會中所需有的基本能力。幼兒須特別注意適性發展,幼兒身體發育尚未完成,不適宜重量訓練,也不適於長時間不間斷的劇烈運動。幼兒體能是以幼兒的特性為出發點重視幼兒的能力所及,並非一成不變的訓練,是提供幼兒具有動機的運動遊戲、自我探索的機會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並重視幼兒之個別差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幼兒喜歡運動遊戲,而不是用成人的觀點和體育健身的方法來鍛鍊幼兒。幼兒園需有專人指導幼兒之大肌肉活動運動遊戲之課程。例如:幼兒體育、幼兒運動遊戲、幼兒體適能課程均以幼兒體能課程做為通稱。 | 黃永寬 | 0 |
18 | 8英呎起立行走測試 | 8-foot up-and-go test | 高齡者體適能檢測項目之一,旨在評估受試者的敏捷性與動態平衡能力。測試時,需將椅子放置於靠牆位置,並於2.44公尺外放置一個三角錐;記錄受試者由坐姿站起後,向前疾行2.44公尺後繞回並坐下所需的時間。此檢測情境就如同急著上廁所或急著接電話等日常生活可能發生的情形。 | 吳鴻文 | 0 |
19 | Tinetti功能性平衡評估量表 | Tinetti balance evaluation | 高齡者體適能檢測項目之一,旨在評估受試者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夠維持各個動作或姿勢的穩定狀態。平衡是基本動作能力,如跑、跳、溜冰、踢足球等,從事不同複雜性運動能力需求中的重要能力。平衡能力是一種肢體的感覺、控制與協調能力。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不僅可提高學習各種運動技巧的效率,也可預防運動傷害及意外事件的發生。平衡測試共有9個項目、總分16分,檢定分數無絕對標準,但得分小於8分者表示其平衡能力較差,9個項目分別測驗由坐姿至站姿之平衡能力,包含坐姿平衡、坐到站的動作穩定性、站姿平衡、抵抗外力維持平衡之能力、閉眼站立平衡、轉身360度維持平衡,最後是由站姿到坐姿之動作穩定性。 | 吳鴻文 | 0 |
20 | 6分鐘走路測試 | 6-minute walk test | 高齡者體適能檢測項目之一,旨在測量受試者的有氧耐力。檢測記錄受試者6分鐘可行走的最大距離,測試期間受試者不可雙腳同時離地,呈現跑步的姿態。6分鐘走路測試可反映心臟的功能狀態,有助於偵測肺及心血管功能、神經肌肉運動耐力、心跳等運動生理數值,了解心肺耐力及疾病狀況。每位受試者皆需有一位檢測人員全程陪同完成此檢測,透過檢測人員之鼓勵使受試者達到最大努力。此項檢測前48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如本檢測安排於運動課程後的成果測量,至少與最後一堂運動課程間隔兩天以上,且檢測當天不宜再另外進行其它運動課程。 | 吳鴻文 | 0 |
21 | 功能性體適能訓練 | functional fitness training | 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項身體活動能力之訓練,包含心肺適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功能。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口而言,擁有良好的功能性體適能才能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心肺適能方面,可藉由進行有氧訓練提升心肺功能;大肌群的肌力及肌耐力訓練則可維持肌肉的力量,並以柔軟度訓練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此外,平衡能力對老年人來說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訓練內容,較佳的平衡能力可以減低年長者跌倒的發生風險。而除了生理上的訓練外,保持心理健康才能達到真正健康的生活。 | 吳鴻文 | 0 |
22 | 兩分鐘踏步測試 | 2-minute step test | 高齡者體適能檢測項目之一,旨在測量有氧耐力。當不適合使用6分鐘走路測試時,此檢測為測量有氧耐力的替代方式。此檢測記錄受試者兩分鐘踏步次數;踏步時膝關節抬起之高度需高於站立時髕骨與腸骨中點位置,右腳膝關節抬高至指定高度方可計次。測試期間不可雙腳同時離地,呈現跑步的姿態;每位受試者皆須有一位檢測人員全程陪同完成此檢測。 | 吳鴻文 | 0 |
23 | 功能性體適能 | functional fitness | 決定個人是否能獨立自理日常生活功能的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功能性體適能構成的八大要素包含,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身體柔軟度、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與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常與老年人(old people)的健康體適能互相呼應,對年齡較長的族群,其身體的運作機能,會隨著時間與活動量而漸漸消失。功能性體適能在建構相關的活動內容中,依循不同需求的對象,設定適合的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以及運動項目。低、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或具備阻力及伸展的運動皆是良好的考量範疇。在功能性體適能上,老年人運動的形式,以能強化日常活動中所需之功能性動作表現(functional performance)為主。 | 洪煌佳 | 0 |
24 | 地區體適能行銷 | local fitness marketing | 各地區促進健康身體適應能力的推廣與發展。透過身體、情緒、社會、精神,以及文化適能的內容層面,結合各個地域性(locality)的結構與特色,以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理念實施,達到體適能檢測系統的推廣與實施,使民眾能注意到自我的身體狀況、情緒上的管控、壓力的面對、關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行銷的各種商業程序,主要目的是為達成組織的目標而採取一連串的活動,其中包含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的運用資源,以確立及滿足目標市場需求及期待。地區體適能行銷將會帶動體適能的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活絡。 | 洪煌佳 | 0 |
25 | 社區運動指導員 | sport facilitator of community | 在社區擔任運動指導的運動專業人員。社區運動指導員在社區裡,負責從事有關運動知能、技能及情意等指導和教學。社區運動指導員的主要角色及任務為運動體適能課程的安排、休閒活動規劃、管理訓練與發展計畫之協調,以及相關健康產業促銷與執行。透過社區內相關運動的事宜,針對每一位參與者的需求進行評估,即時更新課程的方向,以適合及滿足個別需求者的興趣,開發、企劃及指導各式各樣的運動項目。社區運動指導員的能力,針對各項運動的實施內容、對象和層級不同,需要某些專業證照或能力,才能夠負責任的擔任此一工作。 | 洪煌佳 | 0 |
26 | 活躍未來 | active futures | 未來的生活保持健康和活力。未來的生活個體透過體育運動,來振奮精神、提高自信心,以獲得良好的體適能和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幫助人們體認維持自身健康與良好的體適能,是促進個體改善體態和獲取個人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活躍未來主要是由一些體適能促進方案的課程組成,且課程認為最佳的課程絕對不能一體適用,而是針對個別差異進行調整,進而提供多功能及專門課程,透過年齡、體能、身心條件及健康狀況進行評估之後,在課程中透過專業教練及同儕融入友誼、支持、激勵、可行、娛樂和愉快的氛圍,協助個體設定目標和願望,並幫助個體專注於活動和訓練,以保持健康和活力的生活方式。 | 洪煌佳 | 0 |
27 | 身體自我概念 | physical self-concept | 個體對自己的知覺與描述。理論上,它是一個多向度且多階層的結構,其中有一個與身體有關的向度即稱為身體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本身也是多向度且多階層的,主要包含體能及外貌兩大向度。在體能向度之下,又包含了如力量、柔軟度等向度,而在外貌向度之下,又包含了如身材、吸引力等向度。個體的身體自我概念與行為的選擇、努力及表現之間有相關。一方面,身體自我概念較正向的人較有可能積極地去參與身體活動,因而增進了體適能,運動表現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較積極地去參與身體活動的人,因為體適能增進了,運動表現也比較好,所以有較正向的身體自我概念,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及互利的關係。 | 廖主民 | 0 |
28 | 職工休閒 | corporation recreation | 職工在工作之餘,從事休閒達到放鬆之目的,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與身體健康。職工休閒的益處如下:(一)調劑身心、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二)藉由職工休閒的活動交流,加強工作以外的聯繫;(三)將體育運動中學習而得的精神運用在工作上,增強競爭力;(四)提升職工對自身工作的認同感,以增加工作效率;(五)拉近雇主與職工之間的情感,降低勞資糾紛發生的機率;(六)藉由運動比賽中培養職工之團結心;(七)培養職工良好的身體適能。 | 周學雯 | 0 |
29 |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測驗 | one-minute sit up test | 為我國教育部及體委會所辦理6至65歲最大規模國民健康體適能常模檢測,其中的體能指標測驗之一,用以評估身體腹肌的肌力與肌耐力。預備時,受測者仰臥,雙手交叉,手掌輕放貼肩上,雙腳分開約30公分,屈膝呈直角。施測者跪在受試者雙腿之間,雙手按住其腳背,使其腳跟始終保持與地面接觸。聞「開始」口令做起,以雙手肘觸雙膝為一完整動作,隨後回復到預備位置,如此反覆試做一分鐘,計算完整動作的次數,並參照常模定義腹部肌群肌耐力之表現的圖表。圖表以性別、年齡與實際完成的次數來區別個人腹部肌力與肌耐力的優劣。注意事項:(一)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二)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三)受測者於仰臥起坐過程中不要閉氣,應保持自然呼吸;(四)後腦勺在測驗進行中不可碰地;(五)坐起時以雙肘接觸膝為準,仰臥時則以背部肩胛骨接觸地面後才可開始下一次的動作。記錄時以60秒時所完成之完整次數為基準;(六)測驗過程中,受測者如身體不適可停止測驗;(七)測驗前應詳盡說明並提供適當示範和練習一次。 | 楊忠祥 | 0 |
30 | 心肺適能 |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 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細胞吸收輸送及使用氧氣能力的指標。教育部在心肺適能檢測中,以800公尺/1600公尺跑走或3分鐘登階測驗為主要測驗項目,而日常生活中的休閒運動,如步行、跑步、騎腳踏車和游泳等,適合不同階層的需求,來達到增強心肺適能的效果。讓身體接受比現有的生理功能水準更高層次的挑戰,此刺激稱為訓練閾值,如果訓練刺激超過閾值程度,便屬於訓練超負荷的範疇,搭配這兩種條件,讓身體不斷刺激再產生適應,來達到提升心肺適能的效果。改善心肺適能應考慮因素有運動方式、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漸進性原則。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以健康的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肺適能可說是健康體適能的重要因素,也是體適能運動的重點。 | 楊忠祥 | 0 |
31 | 可逆性原則 | reversibility | 指實施一段長時間運動訓練所獲得的訓練適應效果,通常會在停止運動訓練後一至兩週內回復到接受運動訓練之前的狀態。因此,為了避免訓練效果在停止運動後短時間內喪失掉,需要維持每週二至三次的規律運動習慣,便能維持訓練效果的理想水準。這項原則應用在健身運動上顯示兩個重要訊息:第一,為了要長期保有運動的益處和體適能水準,規律運動絕不能中斷,一旦終止,效果也迅速逆轉消失了。第二,運動訓練中斷一段時間後,一定要能接受體適能水準下降的事實,如要恢復規律運動,勢必要從退化後較低的體適能水準的運動量做起;千萬不要繼續採用運動習慣中斷前的體適能水準和運動量,才不致發生負面影響。研究顯示,在訓練停止兩週後,就會發生大量的攝氧量降低,Saltin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現,在二十天的臥床休息後,一群研究對象就在最大攝氧量及心輸出量上,呈現出25%的下降,這些在作業能量上,因為停止活動而造成相當程度的減退,展現出訓練的快速可逆性。 | 楊忠祥 | 0 |
32 | 伸展操 | stretching | 指擴展關節角度,將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延展的特殊運動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減少運動傷害,並發揮身體運動的能力。伸展操可分為下列四種:(一)彈震式伸展操:是以較快的速度來伸展肌肉群,伸展過程中包括相當多的彈震動作,此種伸展操可能引起運動傷害,在訓練上須謹慎施作;(二)被動式伸展操:其特點在於伸展的力量來自外力,在實際使用時,往往是藉助運動伙伴的體重或力量來協助伸展,因此作此伸展操時,最好選擇經常一起活動、充分了解自己柔軟性的人為佳;(三)收縮放鬆式伸展操:在伸展前先做約5秒鐘的肌肉收縮,藉收縮肌肉來興奮高爾基腱器(Golgi tendon organ),以達到放鬆肌肉的目的。此種伸展方式,肌肉受傷比率較高,因此不盡理想;(四)靜態式伸展操:是以極慢的動作逐漸伸展,直到伸展部位適度緊繃,然後保持此一狀況約30秒鐘。此種伸展操不易引起運動傷害,是一種比較廣被採用的伸展方式。做過伸展操後,可預防肌肉拉傷和痙攣,減輕肌肉酸痛,放鬆全身各部分肌肉,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協助運動能力充分發揮。實際伸展時,應保持下列原則:(一)伸展肌肉、肌腱或韌帶到肢體稍感輕微疼痛為止;(二)在伸展至稍感疼痛時,應維持此一姿勢數秒鐘;(三)還原時,放鬆並稍微活動肢體;(四)每組伸展部位反覆做一至三次的伸展。作伸展操以增進柔軟性時,每週可做兩天以上,理想是每天實施。 | 楊忠祥 | 0 |
33 | 坐式生活 | sedentary lifestyle | 指人的生活中普遍缺乏身體活動機會的生活形態。特點是大部分的時間坐著、躺著,身體移動或交通也都仰賴機械而非身體活動方式,因此缺乏運動造成肌肉萎縮及酸痛等傷害。此外,與免疫系統功能密切相關,一個坐式生活形態的人也會伴隨著免疫系統減弱而產生各種疾病。這樣的生活形態常見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人民。坐式生活的人一天的活動包括坐、閱讀、看電視和打電腦,很少或沒有積極的進行身體活動的鍛鍊。坐式生活形態可能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醫生及研究人員已經指出,各種負面影響對一個坐式生活的人,最常見的是增加體重和肥胖及其所衍生的健康問題,可能引起如心臟病、糖尿病,甚至是某些類型的癌症。坐式生活不一定是懶惰的代名詞,因為一個人因為忙碌於工作和家庭,而沒有時間進行運動鍛鍊而造成,因此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普通程度的身體活動,如:步行、走樓梯、較具有活動量的家事活動等,可顯著增進健康。 | 楊忠祥 | 0 |
34 | 坐姿體前彎測驗 | sit and reach test | 為我國教育部及體委會所辦理6至65歲最大規模國民健康體適能常模檢測,其中的體能指標測驗之一,用以評估靜態柔軟度的方法,也是伸展操的動作之一。為了解關節活動範圍是否符合健康狀態,以及考量到簡易、無侵入性、大樣本、經濟、有效及代表性的評估原則,大都建議採用此方法進行檢測,亦即利用一種間接與單一方向的關節角度活動範圍的檢測方式,評估下背部與腿後肌、肌腱與韌帶等組織的靜態柔軟度。坐姿體前彎檢測方式有併腿式或分腿式兩種。受試者參加檢測前應予確任是否已經做好必要的熱身準備與伸展活動,此外,受試者在檢測時應脫鞋實施。併腿式坐姿體前彎是使用一個坐姿體前彎檢測箱進行檢測,檢測箱為長方形木臺,高35公分,量尺60公分,將標尺固定於木臺上,受試者雙腿併攏坐在地板上,兩足併攏,膝關節伸直,腳掌平貼於檢測箱垂直面,垂直面所在位置相當於量尺的23公分處。檢測時軀幹與地面成垂直,手臂伸直,雙手朝下重疊,手掌中指指尖觸移動板,在確認膝關節完全伸直後,引導受試者由0公分開始,藉由軀幹前屈推動移動板,直到無法再前屈為止,並且停留姿勢約2秒鐘,連續檢測兩次,記錄移動最遠距離為成績。分腿式坐姿體前彎是用量尺設計替代箱子的檢測方法,亦即在地板上放置一條30英吋長的米達尺,在15英吋處畫一垂直於量尺的水平線,並以量尺為中心,在此水平線上標示相距12英吋的抵止板。檢測時受試者分腿坐在量尺兩側,其餘方法同併腿式。 | 楊忠祥 | 0 |
35 | 技巧體適能 | skill-related fitness | 指與運動競技能力有關的體適能,較重視運動表現,趨向於運動比賽,務求提高運動技術、贏取榮譽及獎牌為目的。其包含敏捷性,平衡感、協調性、速度、反應時間及瞬發力等六項要素,這些要素因為對參與競技比賽的運動員而言,影響競技運動表現的程度較大,所以也稱為技巧體適能或運動體適能。此類體適能包括:(一)敏捷性:是在運動中能夠有效地改變和控制身體方位與位置,且能同時保持身體恆定,例如:網球需要快速移動擊球;(二)平衡感:是一種控制穩定身體的能力,當運動中需要移動或者站定不動時所需要的能力,例如:芭蕾舞、滑冰;(三)協調性力:是同時運用身體各種感官與身體各部位運動,例如:籃球運球、棒球打擊、投球;(四)速度:是盡可能迅速移動身體或者身體部位(手部、腿部)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例如:足球、棒球、體操對速度的要求很高;(五)反應時間:對於身體感覺到(看、聽、觸)的刺激快速回應或反應的時間量,例如:棒球中的盜壘;(六)爆發力:亦即肌肉力量和速度的相乘積。技巧體適能偏重在人體最大極限能力表現特殊需求上,與健康體適能著重健康與生活實用需求有別。 | 楊忠祥 | 0 |
36 | 身體活動(體適能) | physical activity | 指運用骨骼肌,且能產生實質能量消耗的任何身體動作。如在家做簡單烹調、洗衣、拖地、上下樓梯、擦洗門窗或粉刷牆壁;在外整理庭院、種菜、除草、走路散步、修剪樹叢或上街走路購物,均可稱之身體活動。在此的定義較為寬廣,是一種隨意的活動方式,而一般身體活動也可依其活動內容來源分為三種:第一是「居家身體活動」,指的是在家庭裡平常處理家務性質的活動;第二是「休閒身體活動」,這是指平常閒暇時間所從事的活動;第三是「工作身體活動」,這是指跟日常工作性質有關的活動。一天中,這三種身體活動的次數、時間與強度總加起來就是一個人全日的總身體活動量。而身體缺乏活動是指身體的活動量低於維持良好健康所需的最低標準。喜歡從事規律中等或高強度身體活動的人,可因此受益而降低30至50%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第二類型糖尿病、高血壓與直腸癌的風險,此外,適量的身體活動也可以降低沮喪感、焦慮感,促進心理康適以及減少壓力感。 | 楊忠祥 | 0 |
37 | 身體質量指數(體適能) | body mass index, BMI | 指身體內脂肪與非脂肪對體重所佔的比率,是使用體重與身高計算出的胖瘦指數,用來評斷個人胖瘦程度的評估方法。BMI的計算方式:BMI(body mass index)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例:身高為160公分,體重為55公斤,BMI 55/(1.6)/(1.6)21.48。美國運動醫學會將BMI的指數分為五級,小於18.5為過輕;介於18.5-24.9 kg/m2為正常;介於25.0-29.9 kg/m2為過重;介於30.0-34.9 kg/m2為「第一級」輕度肥胖;介於35.0-39.0 kg/m2為「第二級」中度肥胖;大於40 kg/m2為「第三級」極度肥胖,BMI不適用於未滿18歲的青少年、孕婦、哺乳婦、老年人及運動員。評估胖瘦程度是很重要的,因為BMI過低的人可能源自於營養不良所導致,BMI過高的人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並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率。因此,評估BMI對健康理想體重與運動表現都有相當助益。可是BMI還是有它不足的地方,一些BMI指數在理想範圍的坐式生活的人,可能體脂肪過高,雖然體重正常,但肌肉不足,脂肪百分比卻超量,這對身體健康是有損害的。 | 楊忠祥 | 0 |
38 | 協調性 | coordination | 指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和諧優雅的活動能力,它是身體從事運動時與運動技巧有關的體適能,尤其是對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的運動員非常重要。協調能力受遺傳的影響很大。運動中的協調性可分為神經、肌肉和動覺協調三部分。神經協調是在完成動作時神經過程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配合和協同;肌肉協調是指肌肉適宜而合理的用力,其中包括工作肌用力的程度和用力的時間,而用力的程度取決於參與工作的肌肉和肌纖維的數量,用力的時間則是指肌肉緊張和放鬆的相互配合。動作協調性是有機體各部分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相互配合,取決於本體感受器所提供的信息。影響協調性之因素有:(一)遺傳。由於神經系統對協調性的影響很大,而神經協調又主要是先天的,因此,遺傳對協調性好壞的影響很大;(二)生長發展。年齡的成熟,各器官機能也會隨之完善協調性也因而改善;(三)其它各項體能要素之發展情形。動作技能的完成需要各項體能要素為基礎,尤其是對完成技術過程中的肌肉活動而言,直接與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等發展有關,因此,其他各項體能要素的發展過程與協調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 楊忠祥 | 0 |
39 | 肥胖 | obesity | 指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評估肥胖的程度,行政院衛生署公佈國人最新肥胖定義(成人),輕度肥胖為27≦BMI<30,中度肥胖為30≦BMI<35;重度肥胖為BMI≧35。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輕度肥胖為30.0≦BMI<34.9;中度肥胖為35.0≦BMI<39.0;極度肥胖為BMI≧40。但由於每個人身高不同,單由體重的測量可能無法反應體內脂肪堆積的情形。最近研究指出,不僅體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身體肥胖的部位也有相當關係,因此可採用腰臀圍比,即用腰圍(吋)/臀圍(吋),腰臀圍比值大的人,脂肪積存在腹部,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性高,當男性腰臀圍比值大於0.95和女性腰臀圍比值大於0.85時,則陷入胰島素阻抗、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中。除了脂肪組織分布情形外,也需分辨肥胖的增加是由於每個細胞本身的脂肪量增加(即脂肪細胞肥大,又稱肥大型肥胖症),或是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加所導致(脂肪細胞增生,又稱增殖型肥胖症),或是兩者皆有。脂肪質量超過30公斤以上時,肥胖的增加主要是脂肪細胞增生所致,脂肪細胞的肥大與小幅度肥胖有關,而脂肪細胞過多時,減重及維持體重會更形困難。 | 楊忠祥 | 0 |
40 | 柔軟度 | flexibility | 指單一關節或一連串關節的活動範圍,或只在關節生理限制內,伸展肌肉和肌腱的能力。活動範圍則是指關節在某一特定面移動程度的大小。柔軟度可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兩種,靜態柔軟度是指測量關節受到肌肉和肌腱部位限制的全部活動範圍,動態柔軟度則是指測量整個關節活動範圍在伸展過程中的阻力。影響柔軟度的因素有關節構造和種類、軟組織、身體活動度、年齡、性別、溫度和遺傳。可改善柔軟度的方法有:(一)靜態伸展:以逐漸伸展肌肉方式,在最大範圍處維持10至60秒,每日至少實施一次伸展運動,實施的最佳時機則是每天的早晨,伸展到緊繃但無疼痛的程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二)動態伸展:意指反彈動作方式伸展肌肉,其機轉是藉由迅速的反彈動作,提高肌肉伸展接受器的活動,得以延長時間,但這種方式較容易產生運動傷害,使用時需謹慎小心;(三)自感的肌神經促進技術:利用肌肉及關節接受器的反射作用發揮較大的訓練效果,其方法是「收縮與放鬆」,也就是在伸展之前先行收縮肌肉,這種技術可以有效的放鬆肌肉,不過容易導致肌肉僵硬或痠痛。伸展動作可採用十二項基本操,其包括:伸展肩膀、坐姿扭轉、立姿轉體、體側伸展、仰臥腿側擺、頸部環繞、下背伸展、手臂伸展、前分腿與側分腿伸展、直立式與抬腿式腿後肌伸展、小腿與腳跟腱伸展、大腿前側肌肉伸展。 | 楊忠祥 | 0 |
41 | 耐力跑走測驗 | walk-run endurance test | 為我國教育部及體委會所辦理6至65歲最大規模國民健康體適能常模檢測,其中的六項體能指標測驗之一,以跑或走的方式評估心肺適能的間接測定方法。有兩種方法可評估心肺適能,一種是直接測定法,即是最大攝氧量與無氧閾值的測定,另外一種為間接測定法。耐力跑走測驗,以固定距離,如1.5英哩跑走或1.0英哩走路,完成的時間越短代表心肺適能越好,或者固定時間(如12分鐘)完成跑或走的距離,完成的距離越長代表心肺適能越好。教育部針對就學年齡學生規劃設計的心肺適能評估方式為800公尺或1600公尺跑走,800公尺適用於國小男女生、國中及高中(職)女生、6至29歲之女性,而1600公尺跑走適用於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生男生及12至29歲非學生身分的男性。對照成績常模,以了解心肺耐力程度。因為多數人避免完全力竭所可能發生的危險,且基於心跳率與攝氧量的增加與工作負荷量的增加呈現直線關係,故有次大工作負荷測驗以心跳率結合搭配所完成的時間或距離來預測最大攝氧量。 | 楊忠祥 | 0 |
42 | 效果遞減原則 | the principl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指每個人從事健身運動都會有個別遺傳上的生理極限,會限制運動訓練改善的程度。當個體進行運動訓練越趨近其遺傳最高限度時,體適能改善的速率將減緩,且最後呈現平穩狀態。訓練效果隨著初始的大幅度進展,在逐漸達到生理功能的最大限度時,改善的速度會逐漸慢下來,到最後幾乎不會再有任何增進效果的程度。如一個人從事長跑訓練,一開始訓練的初期,生理功能產生相當大的改善,像是在心輸出量的提升、加速新陳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身體肌肉量上升和脂肪含量降低等,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後,所有生理功能已經處於良好的狀態,要在達到更好的生理功能時,進步的幅度將會減少,即使運動量不斷的提升,生理功能的改善效果並不會像訓練初期那麼大,幾乎到達了生理的極限時,增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不明顯了。 | 楊忠祥 | 0 |
43 | 特殊性原則 | the principle of specificity | 運動處方原則之一。指的是身體對於運動訓練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或適應,會與特定類型的運動或肌肉群有關。它強調某種特定運動當中的特殊肌纖維訓練效應,也就是訓練計畫具有「效果」的特殊性。需要大肌肉群、連續、動態且具節奏性收縮的身體活動,是最適合改善心肺功能的活動;伸展運動可以培養連串動作的協調性與柔軟度;阻力訓練則是促進肌力與肌耐力最有效率的運動。從運動表現的觀點來說,不同運動所需的運動能力會有所差異。例如,增加肌力的目的在改善踢足球的能力表現,則阻力訓練計畫必須包含有關踢足球動作模式的肌群。雖然同一肌群可以表現出兩種以上的動作模式,但是表現的動作效率迥然不同,例如足球選手從事棒球運動時可能力不從心;擅長家務事的人可能在運動場上難以發揮運動技能。即使多數運動項目中的活動肌群大致相同,但是特殊的運動技能也需要特殊的力量與速度來詮釋,顯示阻力訓練除了具備肌力、肌耐力與運動技能的特殊性外,對肌群運動的關節角度及肌肉收縮類型也具有特殊性。 | 楊忠祥 | 0 |
44 | 健康體適能 |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為人體適應生活環境的綜合能力。健康體適能包括(一)心肺耐力:人體在某一特定運動強度下持續活動的能力;(二)肌力與肌耐力:肌肉力量代表某一部位的肌肉或肌群一次能發揮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某一部位肌肉或肌群在從事反覆收縮動作時的持久能力;或是有關的肌肉維持某一固定用力狀態持久的時間;(三)柔軟度: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及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延展能力;(四)身體組成(身體脂肪百分比):身體脂肪所佔的百分比。身體的脂肪含量越高愈趨向肥胖,愈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我國教育部國民體適能測驗項目為(一)800/1600公尺跑走或3分鐘登階測驗(30歲以上國民);(二)1分鐘仰臥起坐;(三)坐姿體前彎;(四)立定跳遠;(五)身體質量指數。根據檢測項目所得資料,常模平均數和標準差,效標對照的健康標準(CRH)為檢驗結果的解釋依據,其數據用來評估對健康有利或是減少危險因子之效標。 | 楊忠祥 | 0 |
45 | 登階測驗 | step test | 是194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疲勞研究所布哈(Brouha)授所提出的,是以登階運動後的心跳恢復率來判定心肺機能的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布哈Brouha教授所提出的登階測驗方式,簡稱為「哈佛登階測驗」,是以20英吋(50.8公分)臺階、每分鐘的上下頻率30次、與運動時間最長5分鐘,並且記錄登階測驗運動後休息時1分到1分30秒、2分至2分30秒與3分至3分30秒的三個脈搏數,以做為評估人體對於身體負荷下的調整與恢復能力。心肺耐力指數的計算方式,是以〔運動持續時間(秒數)×100〕/〔(HR1)+(HR2)+(HR3)〕× 2。「哈佛登階測驗」獲得眾多研究證實其評估最大攝氧量的效度,不過其測驗之效度係數則只有0.41(96名23至62歲男性)、0.38(135名17至32歲男性)與0.55(44名17至19歲男性)。「哈佛登階測驗」方法提出之後,由於運動量、強度與對最大攝氧量的評估效度不高,後來曾先後就臺階高度、持續上下登階時間、上下登階的速度等做修正。大部份的研究利用25至46公分的臺階高度、3分鐘的運動時間與每分鐘15至28次上下頻率之登階測驗方式,來評估受測者的最大攝氧量。 | 楊忠祥 | 0 |
46 | 運動不足症 | hypokinetic diseases | 因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導至體適能退化,引發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或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下背痛和肥胖等。在現今生活中,缺乏足夠身體活動是大部分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為了要能享受現代科技的方便設施,同時又想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一個持續的運動計畫便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坐式生活形態,導致一般人健康的威脅主要都與缺乏足夠身體活動有關,所以運動不足症已然是先進國家國民公共衛生及醫療健保的重大議題。隨著科技進步,多數的勞工人力已由機器所取代,交通工具發達也減少了人們在交通上所耗費的活動量,不僅剝奪了人們每天大部分的活動量,也使得人民的生活形態由較多時間的動態生活轉變成現今的坐式生活形態。更因為身體活動量大幅的減少造成運動不足,促使罹患慢性疾病的人口急劇增加,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下背痛、肥胖、骨質疏鬆及癌症等疾病。許多疾病都能藉由改變生活型態來預防或避免,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相當重要。 | 楊忠祥 | 0 |
47 | 運動強度 | exercise intensity | 是指運動的激烈程度,其中涉及到運動型態和運動持續時間,最常用來判斷運動強度的方式有下列五種:最大心跳率、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運動強度自覺量表及消耗的卡路里、說話測驗法等。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般運動者改善心肺適能的運動強度是55/65%至90%最大心跳率,或40/50%至85%保留攝氧量或保留心跳率。從運動強度範圍可以看出,上限與下限相差不少,體能好的人可以採取高標準,體能情況不佳的人則應採較低的標準。一般人的「每分鐘最大心跳率=220-年齡」,例如35歲的運動參與者,最大心跳率大約每分鐘185次,運動強度為60%時的心跳率為每分鐘185次×60%=111次,運動強度為80%時的心跳率為每分鐘 185次×80%=148次。如果你的年齡已接近50歲,當運動時心跳率超過每分鐘100次時,運動強度即已達到60%之多。 | 楊忠祥 | 0 |
48 | 體重過重 | overweight | 指一個人的體重超過其身高相對應的合理體重值,我國定義身體質量指數介於24至27 kg/m2為體重過重。以一般人所關心的體重控制而言,如有體重過重現象,即表示有可能發展為肥胖。身體重量包括脂肪和肌肉兩大主要成分,當攝取能量超過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時,過剩的能量便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體重就會逐漸增加,久而久之,就造成體重過重,甚至肥胖。男生若超過25%,女生若超過30%的體脂肪量,就表示身體肥胖。如果身體儲存過多脂肪會威脅個人的健康,過多脂肪會提升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沉殿在血管的內壁,逐漸妨礙血液的循環,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的發生。建議以良好的飲食習慣配合規律的運動來維持理想體重。 | 楊忠祥 | 0 |
49 | 體重過輕 | underweight | 指一個人體重低於其身高相對應的合理體重值,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 kg/m2即為體重過輕。當體重比理想體重低10%以下時,通常就被視為異常,特別是在低於25%時,是需進一步做醫學檢查。男生必須脂肪量是體重的3%,女生是體重的12%,如果身體脂肪低於必須脂肪量的話,會導致身體內分泌失調,甚至身體各器官組織缺乏能量而衰竭。成年男子的身體脂肪百分比介在10%於12%,而女子介在18%於20%都可以被認為理想身材。當身體每天消耗的能量超過攝取的能量,則身體儲存的能量會減少,體脂肪也會減少,甚至因食物攝取不足導致肌肉量逐漸減少。體重過輕也常伴隨營養不足的危害,由於營養素及熱量的不足,導致身體許多的代謝和生理活動無法正常運作。 | 楊忠祥 | 0 |
50 | 體適能(體適能) | physical fitness | 指身體具備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之餘,身體不但不會感到過度疲倦,而且還有餘力去享受休閒及應付突發事情的能力。體適能歸類為兩種,一種是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另一種則是與「運動技巧相關的體適能」,包括敏捷性、平衡感、協調能力、速度、反應時間及瞬間爆發力等要素。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另一方面則代表身體機能維持較好,可以減少身體機能退化性症狀與疾病,具有健康的重要意義。 | 楊忠祥 | 0 |
51 | 心輸出量 | cardiac output | 指人體每分鐘由左心室擠出的總血量,以“Q”為符號代表。等同於心跳率(HR)與每跳輸出量(SV)的乘積。心輸出量會因心跳率或每跳輸出量的上升而增加。安靜站立時,成年人的每跳輸出量平均介於60至80毫升,當安靜心跳率平均為每分鐘70次時,心輸出量將達到每分鐘4.2至5.6公升。如以成人平均約5公升的全身血量來算,意味著每分鐘都有等同全身血液的量由心臟擠出。心輸出量的性別差異,主要是因為男女性身體大小(體型)的差異所致;除此之外,也受到運動訓練的影響。不運動的人,最大心輸出量約在20公升/分鐘左右;優秀長跑選手的最大心輸出量約在40公升/分鐘左右。心輸出量和運動強度成正比的關係,因為增加心輸出量的目的是因應肌肉氧氣需求的增加,但是在接近最大運動強度時,心輸出量呈現高原狀態,不再持續增加。 | 林貴福 | 0 |
52 | 心縮末期容積 | end-systolic volume | 心室剛結束收縮時,並不是所有血液均被擠出,仍留在心室的血液量,稱為心縮末期容積(end-systolic volume, ESV),安靜狀態下大約是40毫升。心室在舒張末期,收縮之前充滿的血液量,稱為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 EDV),一位未經訓練但是常常運動的成年人,安靜狀態下大約是100毫升。心臟搏出量的多寡,決定於舒張末期容積(EDV)與心縮末期容積(ESV),如將舒張末期容積減去收縮末期容積,即是每跳輸出量。從休息到漸增強度的運動過程中,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逐漸降低,此乃顯示心室收縮力量的增加。不同運動姿勢也影響著心縮末期容積,如仰臥姿勢運動有利於靜脈回流,使得安靜休息或漸增強度運動的心縮末期容積,比直立姿勢來得多。 | 林貴福 | 0 |
53 | 目標心跳率範圍 | target heart rate (THR) range | 有氧運動時,用以維持適當效果的心跳率範圍。由於心跳率會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提升,也就是心跳率具有反應運動強度的意義。因此,可以利用目標心跳率方法來監測運動強度,確保運動效果的產生。為了準確量測運動時的心跳率,通常是採固定強度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進行,好讓心跳達到穩定狀態,而那時候的心跳反應才是我們關注的運動心跳率。因為剛開始運動時,心跳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攀升,如果此時量測心跳反應,將無法正確反應運動強度的高低。目標心跳率範圍的計算方法是先求得最高心跳率預測值(220-年齡),再以最高心跳率×運動強度百分比(%)決定目標心跳率。例如年齡20歲的人,最高心跳率預測值是每分鐘200次,如果目標心跳率設定在70%至80%之間,則分別計算70%的目標心跳率為140(次/分鐘);80%的目標心跳率為160(次/分鐘),結果表示運動的心跳反應,應介於每分鐘140-160次之間,才能達到預期運動效果。 | 林貴福 | 0 |
54 | 有氧動力 | aerobic power | 指細胞代謝過程中仰賴氧氣參與利用而釋出能量的速率,它等同於有氧能力與最大攝氧量(VO2max)。有氧動力主要是受到心血管系統的限制,而少部分是受限於呼吸作用與代謝作用。有氧動力的實驗室測驗方法是伴隨攝氧量同步測量的遞增運動測驗至衰竭,並藉此找出VO2max。有氧動力與無氧動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如同42.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相較於100 公尺的衝刺。有氧動力可經訓練而獲得改善,像是3,000公尺以上長距離訓練就是最好的訓練方法,因為強調有氧系統的比例較高。除此之外,間歇訓練(interval training)、連續訓練(continuous training)、間歇-循環訓練(interval-circuit training)等也都可以增進有氧動力,如以最佳成績表現視為100%,運動強度則須設定在75%至85%左右。 | 林貴福 | 0 |
55 | 肌肝醣超補償 | supercompensation of muscle glycogen | 一種提高肌肉中肝醣存量,達到強化運動能力的方法。肌肝醣含量是耐力表現的關鍵,當體內肌肝醣含量逐漸消耗時,會出現疲勞現象,顯示肌肝醣儲存量與疲勞出現時間有關。研究指出,控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確可以改變肌肝醣儲存量及疲勞出現的時間。為了能讓肌肉中肝醣存量達到最大值,乃發展出肌肝醣超補償法,其標準程序是:(一)先從事時間較久且費力運動來耗盡肌肝醣(90分鐘);(二)連續三天持續運動,同時攝取含高蛋白質及脂肪飲食;(三)接下來三天不做任何運動,改攝取高碳水化合物飲食(90%)。由於這種程序需要的時間較長(7天),而且有些人無法忍受過高或過低的碳水化合物飲食。因此提出改良式的方法:(一)將運動時間減至40分鐘,配合含50%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350 g/d);(二)接下來的兩天實施20分鐘的運動,配合含70%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500600 g/d);(三)比賽前一天休息,同樣攝取含70%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500600 g/d)。 | 林貴福 | 0 |
56 | 血流重新分配 | re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 心血管系統依據身體需求重新分配血流的現像。血流重新分配由交感神經系統控制,透過增加或減少小動脈直徑來控制血流量。身體組織血流量的變化極大,須視特定組織相較於其他區域是否有立即的需求而定。正常安靜休息狀況下,多數執行新陳代謝的組織接受最多的血流供給。肝臟與腎臟兩者所接受的血流幾乎占循環量的一半,而休息時骨骼肌僅接受約15%至20%的血流。一旦開始運動,血流將重新分配到最需要的區域。從事高強度運動時,骨骼肌約分配到80%以上的血流,這些血流的重新分配,加上心輸出量的增加,可使進入活動肌群的血流量高出休息時的25倍以上。同樣的,進食後消化系統接受比空腹時更多的心輸出量。透過類似的分配機制,當環境熱壓力增加時,皮膚血流會大範圍地增加,有利於身體維持正常的體溫。因此,無論是運動肌肉所需的新陳代謝、消化食物或是加速體溫調節,心血管系統會因應組織的額外需求而調整血流量。 | 林貴福 | 0 |
57 | 訓練不足 | undertraining | 意指運動員因不當的訓練計畫或在非賽季(季外)期間,降低訓練的強度或量而未能符合訓練的超載(overload)原則,因此產生較少正向的生理適應,同時也無法增進運動的表現。例如:訓練期間減少阻力訓練的重量、反覆次數或組數,將無法有利於肌肉質量的增加,因此對肌力的表現未能有明顯的幫助。相對於訓練不足,當運動員長期接受超載的訓練負荷,導致身體無法適應訓練所帶來的壓力而引起運動表現的下降則稱之為「過度訓練(overtraining)」。另外,在賽前數天持續減少訓練負荷的做法則稱之為「賽前減量(tapering)」,目前的研究證據顯示賽前減量有利於肌肉肝醣的再合成及肌纖維損傷的修補,因此對耐力及肌力的的表現都有幫助。 | 王鶴森 | 0 |
58 | 強化劑 | ergogenic aids | 任何有助於促進運動表現的輔助措施,涵蓋各種的方法與物質,包括:營養素、藥物、熱身運動、催眠、壓力管理、輸血、氧氣補充、音樂及外來生化科技的輔助等。相對於強化劑,任何不利於運動表現的方法或物質則稱為弱化劑(ergolytic agent)。由於國際體壇的競爭激烈,選手為了追求成績的突破以及勝利,因此不斷嘗試各種的潛在強化劑,其中又以營養素補充為較常被使用的方法,例如:肝醣超補是於賽前數日先耗盡體內肝醣的存量,然後再補充高碳水化合物,藉此提升體內肝醣含量,已被證實可增進耐力運動表現;另外,透過蛋白質及肌酸的補充則可增加肌肉質量,提升肌力表現。此外,大部分效果明顯的運動強化劑大多已被國際奧會列為禁藥,像是用來增加肌肉質量的脫氫表雄固酮、增加血液含氧量以提升耐力運動表現的違規輸血、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作用的安非他命、古柯鹼及尼古丁等藥物。這些物質在運動員高劑量的濫用下不僅危害身體的健康,甚至會造成死亡,不得不慎。 | 王鶴森 | 0 |
59 | 最大耗氧量 | maximal oxygen uptake , VO2max | 指一個人在海平面上,從事最激烈的運動時,組織細胞所能消耗或利用氧氣的最大值。它不僅是評價個人有氧作業能量及心肺耐力的最佳指標,而且可透過最大耗氧量設定耐力訓練的運動強度。要正確估算出最大耗氧量,必須進行大肌肉群的運動測量,方法可分為直接測量法與間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較為精確,須在實驗室以電動跑步機或腳踏車測功計,並運用氣體分析儀測得;間接測量法較為簡單,可運用12分鐘跑走測驗、登階測驗、固定距離跑走測驗或20公尺來回跑等。儘管測量最大耗氧量的方式很多,但考量執行上的便利,仍多採用間接測量法預測最大耗氧量。由於體重是影響最大耗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方便不同族群之間的比較,通常以單位體重的相對耗氧量來表示,表示法為每公斤體重每分鐘的耗氧量(ml/kg/min)。除了體重之外,影響個人最大耗氧量的因素尚包括性別、年齡、海拔、遺傳與體能水準等。經由運動訓練,可改變先天遺傳對耗氧量的限制,優秀耐力運動員的最大耗氧量可達80ml/kg/min,約為一般人的1.79倍。因此,經常活動的人能維持較佳的體能,而擁有較高的最大耗氧量;坐式生活者,最大耗氧量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的速率會比較快。 | 王鶴森 | 0 |
60 | 運動性停經 | athletic amenorrhea | 運動訓練造成血液中荷爾蒙濃度改變,進而影響女性生殖荷爾蒙分泌的現像。月經是由雌激素的作用所引起的週期性變化,其週期一般為28到30天。除了雌激素的影響外,月經週期也會受大腦皮質、下視丘、腦下垂體的影響。停經是指月經中止,其定義通常是指一年內月經來潮少於4次,或是過去3到6個月內沒有月經。運動導致運動性停經的主要原因是:(一)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使卵巢功能降低,孕激素濃度減少;(二)體脂下降導致雌激素濃度降低;(三)焦慮與精神緊張是運動員經常在競賽前發生之狀況,而長期過度緊張使身體內分泌失調;4.運動引起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雌激素較低。停經或月經稀少,會伴隨著雌激素濃度的降低,間接造成骨密度的流失。飲食失調、月經不規則或稀少,以及骨密度降低,這三種症候合稱為「女性運動員三合症」。 | 鄭景峰 | 0 |
61 | 運動後過耗氧量 |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人體在運動結束後,呼吸、心跳與耗氧量等生理反應會從運動狀態中逐漸地恢復至安靜的水準。耗氧量從運動停止到完全恢復至安靜水準時,此階段高於安靜耗氧量的氧氣消耗總量,便被稱為「運動後過耗氧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事實上,EPOC的概念,與1922年A. V. Hill所提出的「氧債」(oxygen debt)有點類似。Hill認為,在運動初期的氧不足量,會由運動後恢復期所增加的耗氧量來彌補。不過,後來有許多研究發現,運動後恢復期所增加的耗氧量總量,往往會高於運動初期的氧不足總量。也因此,氧債的概念便逐漸轉變成EPOC的概念了。一般認為,運動後過耗氧量可分成快速階段與慢速階段,前者與ATP-PC恢復及乳酸的移除有關,而後者則與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恢復有關。在運動結束後數分鐘,耗氧量會快速降低,而在運動結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耗氧量下降的幅度便會趨緩,此階段高於安靜耗氧量的部分,有時甚至會持續24小時以上。雖然大部分的研究在探討運動所造成的能量消耗時,仍以運動時的能量消耗為主,不過,由於EPOC是因運動所引起的,所以在計算運動所造成的能量消耗時,應將EPOC考量在內。在體育運動領域中,EPOC亦可作為評估無氧能力之指標。 | 鄭景峰 | 0 |
62 | 運動經濟性 | exercise economy | 是指在某一固定的功率輸出或跑步速度下的能量消耗,一般以每分鐘耗氧量(VO2)來呈現。亦即當兩名運動員在相同的跑步速度下運動時,耗氧量較高的運動員,其運動經濟性便會比耗氧量較低的運動員來得差,反之亦然。運動經濟性越高,代表著運動的效率會越佳,而遺傳、訓練內容、環境、生理條件、最大耗氧量、身材大小等均是影響運動經濟性的因素。除了既定運動強度下的耗氧量之外,在跑步項目的跑步經濟性也可利用每分鐘耗氧量除以速度的方式來表達,其單位便是ml∙kg-1∙km-1。至於在固定式腳踏車上,也可透過固定功率輸出與踩踏頻率的方式,計算出腳踏車的運動經濟性。 | 鄭景峰 | 0 |
63 | 違規輸血 | blood doping | 是指以侵體的方式注入紅血球,增加血液中紅血球的濃度,進而增加氧氣在血液中的輸送量。耐力性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與其有氧能力高低有關,而最大耗氧能力是評估有氧能力優劣的生理指標之一。最大耗氧量等於最大心輸出量與動靜脈含氧差之乘積。因此,增加最大心輸出量或血液中的含氧量,皆能增加最大耗氧能力,提升耐力性項目之運動表現。違規輸血通常以自體或血型相符之他人血液為主,此方式常用於緊急醫療程序。違規輸血會干擾運動競賽的公平性,同時,由於採用侵體的方式注入血液,具有感染的風險,而血液中的紅血球濃度過高,也可能導致血液黏滯性的增加,因此,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仍嚴格禁止此一行為。 | 鄭景峰 | 0 |
64 | 漸進負荷運動測驗 | graded exercise tests ,GXTs | 是傳統運動生理學家評估心肺耐力的運動檢測方法。漸進負荷運動測驗是指透過跑步機、腳踏車或其它不同運動型態之測功儀,採階段性的方式增加負荷,每階段的持續時間約2至6分鐘不等,目的在於使受測者在每階段時間內,能達到生理的穩定狀態,並藉由運動負荷由低至高的過程中,觀察受測者在不同運動負荷下的生理反應,當受測者於運動測試中,運動至衰竭時,便可評估出受測者的最大耗氧量。在運動測試過程中,中止運動或判斷受測者是否衰竭的指標,除了無法達到階段負荷要求外,還包括其他生理指標,例如呼吸交換率、心跳率或換氣量等。依受測者的特性與能力,可調整每階段之負荷與時間,以非最大運動方式進行預估,或是以最大運動進行直接測定。跑步機是最常作為漸進負荷運動測驗之檢測工具,知名的跑步機漸進負荷運動測驗,包括Bruce運動測驗、Balke運動測驗等。 | 鄭景峰 | 0 |
65 | 熱適應 | heat acclimatization | 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下,身體產生一連串調節反應的現象。調節反應是為將改變恆定狀態的熱壓力源,降低至最小的影響,以維持核心溫度的恆穩平衡。人體的體溫反映著熱平衡的狀態,因此,要維持體溫的恆定,須在生熱與散熱之間取得平衡,以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如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在高溫環境下,當體溫上升至接近或超過皮膚及身體內部溫度時,皮膚血管將會擴張以增加皮膚血流量,並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將多餘的熱能傳送到皮膚表面,以進行散熱的調節。同時,會增加汗腺的分泌,以蒸發的方式達到降低皮膚溫度的效果。因此,在運動時,人體主要的散熱方法包括排汗的機制與血流的調節。在熱環境下從事運動訓練5到8天,人體散熱的機制將會獲得適應,亦即產生熱適應的效果,例如降低非最大運動時的心跳率、增加血漿容量、增加排汗量、減少氯和鈉隨汗液排出、降低皮膚血流量、減少作嘔、減少暈眩與減少身體不適、緩解熱所引起的生理性緊張,以及提高身體對於熱的耐受力等。 | 鄭景峰 | 0 |
66 | 劑量反應關係 |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 特定的運動劑量會讓身體產生不同的反應,如同罹患某一種疾病時,便須某一類特定的藥物進行治療,方能產生既定的反應。運動的目的在促進健康或提高競技水準,所需的運動劑量便有所不同。運動劑量通常包含運動頻率(frequency)、運動強度(intensity)、持續時間(duration)、運動類型(exercise mode)及訓練量或運動量(volume)。運動頻率是指一週運動的天數或一天運動的次數。運動強度在有氧運動上,通常會以最大耗氧量或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做為強度指標,而在重量訓練上,通常會以最大肌力的百分比做為指標。持續時間是指某一次運動所花費的時間。運動類型是指所選擇的運動方式,例如慢跑、游泳或重量訓練等。訓練量或運動量則是指運動強度、持續時間與運動頻率的總和。必須注意的是,當運動劑量過低時,並無法達到有效促進健康的目的,而運動劑量過高,則可能導致骨骼肌肉方面的傷害。一般而言,欲促進心肺耐力時,每週至少須運動3天,且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而運動類型通常建議使用大肌群且具節奏性的運動形式,例如跑步或游泳。 | 鄭景峰 | 0 |
67 | 磷化物系統 | phosphagen system | 是人體能量代謝系統之一,目的在提供人體在快速運動時的立即能源。由於此能量代謝系統在生成ATP的過程中,均與磷酸團有關,因此被稱為磷化物系統。磷化物系統在供能的過程中,無須氧氣的介入,主要有三個代謝反應,包括ATP的水解反應、磷酸肌酸(phosphate creatine, PC)的ATP再生成作用,以及ADP的縮合反應,其中以前兩項反應為主要的代謝途徑。因此,磷化物系統又可稱為ATP-PC系統。磷化物系統所生成的ATP,僅可提供約10秒左右的高強度運動所需的能源,例如在100公尺賽跑時,主要的供能系統便是磷化物系統。 | 鄭景峰 | 0 |
68 | 臨界動力 | critical power | 長時間持續運動而不致疲勞的最高強度。Monod與Scherrer在1965年首次提出臨界動力(critical power)的概念。臨界動力是指個體在臨界動力所對應的運動強度下,將可進行長時間運動而不會發生衰竭,換言之,當個體運動的強度超過此一臨界值時,便無法維持較長時間的運動。一般而言,臨界動力的判斷,須透過2至6次,以非最大運動強度進行衰竭測驗的方式,找出作功與時間的線性,或作功與時間倒數的非線性關係,進而藉由數學運算而計算出臨界動力。臨界動力的概念,與無氧閾值類似,因此,可做為評估有氧能力的指標,亦即臨界動力越高者,其心肺耐力相對會較佳。臨界動力依據不同的運動強度單位或運動項目,也會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應用於跑步、游泳或西式划船項目的「臨界速度」,應用於自行車的「臨界動力」以及等長收縮運動的「臨界力量」等。 | 鄭景峰 | 0 |
69 | 離心運動 | eccentric exercise | 是肌肉運動的一種收縮方式,意指當一單位的肌肉被激活而產生力量,如肌肉被迫伸展時,肌肉長度卻會增加的一種肌肉收縮方式。在實際的運動場合中,相較於向心收縮而言,離心運動並不頻繁,常見的離心運動包括下樓梯、下坡走、自高處落地、從高處搬重物至地面、增強式運動(plyometrics)的離心收縮過程等。不過,相較於向心收縮,離心運動時,可使肌肉產生較大的張力,但消耗的能量卻較少。由於離心運動對於肌肉所產生的張力較強,相較於其他收縮形態,會導致較多的肌肉酸痛,因此,離心運動往往是造成延遲性肌肉酸痛的主要收縮型態,同時,倘若產生的肌肉張力超過肌肉所能承受的閾值時,嚴重時將造成肌肉拉傷或斷裂。 | 鄭景峰 | 0 |
70 | 穩定狀態 | steady state | 是指穩定且不變的生理環境。穩定的內部環境,並不僅限於常態現象的恆定性,例如安靜狀態的體溫恆定性,穩定狀態則強調著不變狀態的觀念。換言之,穩定現象可解釋為當壓力需求增高時,身體對於所增加的壓力需求進行反應,彼此之間交互作用,使身體仍能維持在穩定和諧的狀態。例如在進行某一強度的運動初期,人體會逐漸調整生理狀態,以迎合該運動強度的生理需求,而在持續運動一段時間後,生理狀態便會處於平衡的狀態,例如心跳率、耗氧量與體溫在運動初期會逐漸增加,數分鐘之後,便會達到一高原期,呈現穩定的狀態。 | 鄭景峰 | 0 |
71 | 肌力 | strength | 肌肉力量或肌肉在一次收縮時所產生最大力量之能力。其最大力量的產生為肌肉在不同的速度下進行等長、向心與離心收縮運動所產生。而肌肉力量亦可由單一肌肉或肌群在不同的肌肉長度、動作形態或速度下收縮而獲得。評估或測驗肌力應含括數個主要肌肉群。而控制肌力大小或肌肉最大收縮因素為性別、年齡、遺傳、肌纖維數目與類型、肌肉收縮的型態、或神經傳導等。由於各運動特性不同,肌力的重要性亦會因不同專項運動,其身體運用肌力所占的比例亦不同。而肌力不足或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更是造成肌肉運動傷害的主因。肌力不僅可提升運動表現成績,同時可達到運動傷害之預防。再者,研究指出進行肌力訓練可增進肌肉力量,故被視為維持非運動員的健康體能及預防現代文明病之方式。 | 江界山 | 0 |
72 | 長跑 | long distance running | 指長距離跑步,路程通常在5,000公尺以上。田徑比賽的長跑項目通常分為5,000公尺跑、10,000公尺跑、半程馬拉松(約21,097.5公尺)、馬拉松(約42.195千公尺)等。係指1,500公尺以上的長距離跑步。以跑步的距離來看,持續跑步的距離愈長、時間愈久,人體所使用的有氧能量系統比例也愈高。使用有氧能量系統的比例至少超過50%以上,才能稱為長跑。其訓練計畫須針對各運動員需求特性做為設計原則。同時須考量因素則分有性別、年齡、肌肉力量、跑步姿勢弱點、目標設定、訓練器材等。就評估與測試運動員長跑能力及表現方式有:(一)耐力運動之Balke最大攝氧量測試;(二)耐力運動之Cooper最大攝氧量測試。四項全能測驗包括立定跳遠、水準三次跳、30公尺衝刺、過頭鉛球拋擲;(三)上肢肌力測驗(仰臥推舉);(四)仰臥起坐(腹部肌力測驗);(五)、坐姿體前彎測試(下背肌群與腿後腱肌群測驗);(六)垂直跳測試;(七)6分鐘最大耗氧量速度(vVO2max)與最大耗氧量速度持續總時間(tlimvVO2max)測試,做為決定最大耗氧量速度期間的跑步距離與時間。 | 江界山 | 0 |
73 | 阻力訓練 | resistance training | 又名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或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係指在骨骼肌運動中施加阻力,應用肌肉對抗阻力的原理,所操作的各種肌肉抗阻力訓練。透過漸進及超負荷方法,做為改善肌肉適能與健康。阻力訓練主要目標為提升人體肌肉力量、改善肌耐力、增加肌肉大小、增加肌力及肌肉爆發力等。在改善競技運動能力時,也能配合各運動專項特性,設計可提升心肺耐力、速度、敏捷性與柔軟性需求。阻力訓練種類可區分為:身體重量阻力(body weight exercises)、器械式阻力(machine exercises)及自由重量阻力(free weight exercises)。其原則為:超負荷(overload)、適應性(adaptation)/調適性(accommodation)、專項特殊性(specialty)、個別差異反應(individulization)、可逆性(reversibility)、變異性(variability)與恢復(recovery)、訓練頻次(frequency)、週期化概念(Periodization)。而阻力訓練設計中之各變項為最大反覆(RM, repetition maximum)、強度(intensity):負荷量為最大反覆的百分比、反覆次數(repetition):在沒有休息的狀況下重複實施一個動作、組數(set):進行某個動作所要求的反覆次數、組間休息(rest interval)、訓練量(training volume):負荷量×反覆次數×所有組數。 | 江界山 | 0 |
74 | 動態休息 | active rest | 指激烈運動後,藉由實施大肌肉群的次最大運動(submaximal exercise),以逐漸減少運動負荷或以輕鬆的緩和活動,如慢跑、快走、活動筋骨、伸展運動等,取代完全靜態的休息(complete rest)方式。激烈運動後,突然終止活動會導致負面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因此透過動態休息有助於運動員加速恢復至原先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動態休息的好處:緩和的動態活動可提高生理恢復率,有利於促進因運動而堆積的乳酸代謝、清除與再利用、避免肌肉性疲勞酸痛及活性氧的傷害。 | 江界山 | 0 |
75 | 無氧能量 | anaerobic capacity | 指在適當的持續時間活動下,身體完成總做功量(total work),通常以瓦(watts)表示之,是用來評量身體結合肝醣與乳酸系統供給能量的最大速率的能力。在激烈運動下,氧氣來不及供給,身體透過其它方式來產生及供給能量,稱為無氧能量來源(Anaerobic Energy Pathways)。無氧供給會產生乳酸鹽 (Lactate)在肌肉中堆積、進入血液、通知神經系統使身體產生疲勞(Fatigue),因此激烈運動無法長時間持續。無氧運動導致暫時缺氧(Oxygen Deficit),運動停止後氧氣逐漸補回、乳酸鹽減少、疲勞消失。無氧工作能力是指運動中人體通過無氧代謝途徑提供能量進行運動的能力。影響無氧能力的因素包括:能源物質貯備(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和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代謝過程的調節能力及運動後恢復過程的代謝能力和最大氧債累積。測驗方式:測量身體上半身或下半身進行不同的肌肉活動,持續時間介於30至90秒之間,計算其每秒最大的做功(work)量來表示。例如:300碼來回跑(300-yd shuttle)與直線來回跑(line drill)。 | 江界山 | 0 |
76 | 彈震式伸展(運動傷害防護與保健) | ballistic stretch | 動態伸展運動之一。彈震式伸展主要特徵是藉由肌肉反彈式動作與移動,產生的伸張反射,進而刺激肌梭反應,讓欲伸展之肌肉有反射性的收縮,提升肌肉延展性,改善關節活動的幅度,以及增加關節靈敏度與反應速度。此伸展模式不僅可以讓肌肉、韌帶、肌腱受到充分延展,且可使肌肉運動進行過程更加順暢。但彈震式伸展通常伸展時間並不夠長,因此無法啟動高爾基腱器發生反射效果。雖然有些運動種類適合以此種伸展方式做為熱身,但需注意伸展動作姿勢與強度,錯誤姿勢容易使肌肉纖維或是其他的結締組織受到傷害,特別是關節部位容易受損。此外,此類伸展動作較具難度,需要多樣的技巧,非為改善柔軟度的理想方法。 | 詹元碩 | 0 |
77 | 縱貫式研究 | longitudinal study | 是指以不同的時間內進行多次的調查。以單一個體或一組個體為對象,就某行為發展或某動作行為發展,隨年齡增長,持續觀察測量,從而探究因年齡增長(自變項)與身心變化(依變項)兩者間的關係。優點:能保留發展趨勢的資料、清楚展現個別發展的模式(pattern)、以及發展時前期事件對後來行為的影響得以顯現。缺點:費時、費力、容易流失研究對象,以及重複測驗影響行為或動作的客觀性。統計上對模式(pattern)資料較難處理。縱貫式研究有以下三種方法:(一)趨勢研究(trend studies):對一般母體執行一段時期的縱貫式研究,檢視母群體隨時間的變化。例如:對兩次臺灣大學生體適能表現的資料進行比較;(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檢視特定的世代隨世間的改變,每次被研究的對象不一定相同,但皆為同一個世代的群體。是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可能經歷過共同經歷,在某特定時段內,他們經歷了相同的境遇。例如:在2000年調查臺灣的七年級生的體適能,2010年在調查一次臺灣的七年級生的體適能,兩次的被研究對象不相同,但是皆為民國70年至79年出生;(三)固定樣本研究(panel studies):針對同一組對象進行長時間的調查。例如:長時間追蹤一組兩歲的幼童,藉以了解其父母親的支持、父母親的運動習慣對小孩體適能發展的相關影響。 | 劉淑燕 | 0 |
78 | 運動自信心 | sport-confidence | 是一種對自己能夠在運動環境中成功地完成一件想要的行為之信念,即相信自己可以去完成它。也可以視為個人在運動環境中確信自己會成功的程度。運動自信心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其包含了對自己的身體能力、心理和知覺技巧、適應能力、體適能和訓練程度、學習潛能和判斷力的自信。影響運動自信心的因素包含組織文化、人口變項及個人特質。組織文化是指競賽層級、動機氣候和期望;個人特質是指例如目標取向、樂觀主義等特質;人口變項是指例如性別、種族等變項。運動自信心會與情感、行為與認知三個元素之間不斷產生交互的影響。一般而言,高度的自信心會激起正向的情緒,且與努力和堅持等成就行為有相關連,並會產生較為熟練及有效率的認知資源,例如在注意力技巧和因應策略上。 | 高三福 | 0 |
79 | 自覺運動強度量表 |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 指一個人在健身運動情境中,身體肌肉的伸展和反覆作業時生理變化所產生的感覺,包含運動時感覺到的肌肉用力和努力的程度。個體從事健身運動時,常因活動的類型(有氧或無氧;慢跑或重量訓練等)、強度和自己的體適能水準,對自覺運動強度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當個體在運動時,四肢肌肉收縮時的感覺;或者在劇烈運動時強烈呼吸的感覺;且有時會因為氣溫、流汗、疼痛或不適,讓人感到今天的運動強度好像不太一樣。後來生理學家Borg發明了知覺努力比率(rate of perceived effort, RPE)的量尺,Borg測量運動自覺強度的特色乃借用數量語意學的方法,在RPE上一方面根據數字指出運動強度的具體指標,一方面在量尺旁邊附加該數字所代表的形容詞,如0表沒有感覺,1表很輕,2表弱,3表中等強度,10表極強,藉此指出該數字所代表的文義。自此開啟了自覺運動強度的科學研究和應用。 | 卓國雄 | 0 |
80 | 身體自我效能 | physical self-efficacy | 根據Shavelson, Hubner和Stanton的主張,身體自我效能是一項在特定情境中,較容易變化的概念。身體的自我效能與外表兩個部分組合成個體身體的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是指個體對於某特定的技術、能力或事件感到精熟,才能令自己感受到有能力與效率的感覺。而身體的自我概念又與社會與情感的自我概念,組合成為非常業性的自我概念,包括在整體自我概念(overall self concept)下。因此,個體經常參與身體活動的經驗,會成為與身體有關的自我效能影響的重要來源,進而影響個體對於自己身體的感受。當成功的參與健身運動的經驗產生時,造就個體精熟不同的身體能力,而提升與體適能有關的肌力、肌耐力、耐力、柔軟度等相關能力。同時從事活動時有關的學習、了解、進步與精熟,也被視為個人提升身體有關自我效能的重要部分。個體因為身體自我效能提升,而產生對於身體自我概念正面的影響,會累積對於整體自我概念正面的影響。 | 聶喬齡 | 0 |
81 | 身體自尊 | body esteem | 個體對自我身體的評價。自尊係屬含有評量性質的自我概念,如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受不受尊重的一種自我評估。身體自尊即為個體對自己身體結構如面貌、身材、體型、健康狀況以及身體運動能力的一種綜合性自我評量。根據Sonstroem及Morgan(1998)的健身運動和自尊模式主張,個人對自我的身體評價高低,必須包含四種身體表現因素的評價:競技運動表現、體能狀況、肌力表現、身體外觀等。身體自尊在此模式中,係透過上述身體各項因素的表現水準來決定身體自尊的高低。根據研究發現,體適能狀況和運動課程是影響自尊最重要的因素,尤其經驗體適能大轉變的健身運動參與者以及長期投入健身運動的人,其參與健身運動對個體的自尊影響效果最顯著。因此,增加身體活動頻率及強化身體健康才能提升身體自尊。 | 卓國雄 | 0 |
82 | 兒童及青少年與身體活動 | children/you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 兒童及青少年從事身體適能活動來發展與維持機體的功能和增進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為每日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研究顯示,兒童時期的身體活動是建立自信和自我概念重要的活動之一,男生尤甚。根據調查,兒童時期是最熱愛身體活動的人生階段,顯見身體活動在兒童時期扮演身心發展的重要角色;至於青少年時期則邁入青春期,此時期是人類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不但生理發展面臨重大轉變而且心智發展亦未穩定。從事身體活動不但可增強生理機能的健全發展,更能透過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培養負責、合作、人際互動的社會性技巧,以及自信、勇氣、挫折容忍力等適應性心理。因此,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應積極培養愛好身體活動和建立運動的習慣。 | 卓國雄 | 0 |
83 | 健身運動動機 | exercise motivation | 引發個體開始從事健身運動,維持運動的習慣,到最終持續著運動行為之心理因素。健身運動動機為:(一)健康和體適能的理由:如改善心肺能力、預防疾病威脅;(二)外表、體重控制因素:如減去體脂肪、雕塑身材;(三)紓解壓力或改善情緒:如降低焦慮、憂鬱和改善心情;(四)社交與休閒:如結交朋友、獲得運動樂趣;(五)社會因素:如醫生勸告、報章媒體報導;(六)建構自尊:增進勝任能力、自信心。 | 卓國雄 | 0 |
84 | 運動持續性 | exercise adherence | 個人以一種主動、自願和合作的態度,保持參與某項運動的習慣或課程計畫,以產生個體想要達到保持或增進身體適應能力或健康效果的行為。運動參與和退出、中斷現象都和所謂運動持續性問題有關。持續性是指個人以一種主動、自願和合作的態度從事某種行動,以產生個體想要達到的效果。因此若是沒有立即危險的毛病,如蛀牙、肥胖、香港腳等,醫生或健康照護者則要求照顧對象須自願地持續於某種行為或習慣。準此而言,維持每個人身體健康和體適能良好狀態的運動即是一種持續性行為。 | 卓國雄 | 0 |
85 | 體適能指標 |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 | 檢測人們身體適應能力(physical fitness)的身體質量或運動表現變數。國內外體適能指標不外乎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敏捷度、速度、平衡感和瞬發力。教育部較強調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肌力與肌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柔軟度(flexibility)和體重(weight)。體適能指標測量的基本考量如下:(一)測量範圍應該要能包含低功能與高表現族群;(二)測量能力須能透過運動來改變測量分數;(三)一個人的體適能狀態要能準確充分反映在測量分數上。教育部推動的體適能測驗包括六項:(一)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二)坐姿體前彎;(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四)立定跳遠;(五)800公尺及1600公尺跑走;(六)3分鐘登階測驗。 | 謝立文 | 0 |
86 | 體適能常模 | physical fitness norm | 是個體在標準化常態樣本下的相對體適能測驗表現。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團體在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測驗上的表現或分數分布,其可做為測驗中原始資料轉換的依據,體適能常模的功能在於可以了解個體檢測出之體適能指標,在群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以做為互相比較及評估之用。教育部已建立之體適能常模有六項:(一)身體質量指數(BMI);(二)坐姿體前彎;(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四)立定跳遠;(五)800公尺及1600公尺跑走;(六)3分鐘登階測驗。使用常模的過程中,受試者的體適能原始分數,會經轉換而達到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目的,轉換的方法很多,常使用於體適能常模的有:(一)離差轉換(deviation transformation) ;(二)長方形轉換(rectangular transformation) ;(三)標準分數轉換(standard score transformation) ;(四)衍生標準分數轉換(derived standard score)。 | 謝立文 | 0 |
87 | 體適能測驗 | physical fitness tests | 檢測身體適應生活、動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世界衛生組織體適能的定義為,精力充沛並且在警覺狀態下從事日常工作之餘,又不會感到過度疲累,尚有餘力享受休閒生活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體適能測驗即在瞭解個人的體適能狀況,規劃個人的體適能運動處方,教師亦可依據體適能測驗結果規劃體育課程,家長也可瞭解自己子女的體適能狀況。教育部推動的體適能測驗包括六項:(一)身體質量指數(BMI);(二)坐姿體前彎;(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四)立定跳遠;(五)800及1600跑走;(六)3分鐘登階測驗。 | 謝立文 | 0 |
88 | 體育館 | Gymnasium | 提供運動競技或體育活動之室內建築空間。為室內運動場地之統稱,主要提供運動競技、選手訓練、體育教學、休閒活動、運動觀賞、健康促進、體能檢測等功能。依據規模及觀眾席位數可區分為大型室內運動場(Indoor Stadium)、大型體育館(Arena)、體育館(Gymnasium)等類別。其空間規模因提供專項服務之不同,可做為籃球、桌球、羽球、排球、手球等球類運動,柔道、拳擊、跆拳道等技擊運動,體操、舞蹈、健身或體適能活動等之室內運動場所。為滿足功能需求及服務品質,體育館除運動空間外,亦設有觀眾席、更衣室、廁所、會議室、競賽服務空間及商業服務空間等。體育館提供風雨之遮蔽、溫度調節、夜間照明等功能,讓運動之比賽、訓練、活動可不受晴雨、氣候溫度、日照等因素之影響,全天候提供運動、休閒之設施服務,提高場館服務品質及使用效益。依體育場之組織規程,體育館亦為各縣市政府體育場之必備運動場館。 | 鄭良一 | 0 |
89 | 室內運動場 | indoor stadium | 設置於室內之運動空間。一般室內運動場多指體育館、室內游泳池、室內自由車場、室內射擊場等,不同規模之室內運動場可提供不同運動比賽與活動之進行。大型室內運動場(Dome)進行棒球、足球、美式足球、橄欖球、自由車等之比賽;大型體育館(Arena)可提供籃球、排球、手球、網球等各種球類活動,一般體育館(Gymnasium)可提供綜合球類、各種技擊運動、體操、舞蹈、健身或體適能活動等使用。室內游泳池、室內自由車場、室內射擊場、室內滑冰場等,則僅做為專項運動之用途。室內運動場設有照明設備及空調系統,可不受晴雨、氣候溫度、日照等因素影響,提供全天候運動、休閒之設施服務。 | 鄭良一 | 0 |
90 | 運動俱樂部 | sports club | 以休閒運動相關設施或器材為場所,聚集具有相同或類似運動消費行為及嗜好的團體,其經營目的是為滿足消費者在健身、休閒、運動、娛樂等需求之公民營事業。其名稱包括休閒俱樂部、運動健身俱樂部、運動休閒俱樂部、健康體適能俱樂部、體適能健身俱樂部、體適能中心等。運動俱樂部起源於古希臘與羅馬時期,18世紀英國出現提供貴族階級運動與社交的私人俱樂部。1970年代美國體適能產業起飛,運動中心、體適能中心、健康俱樂部大量成立。臺灣運動俱樂部的發展,最初是因應美軍需求而產生的定點單店式俱樂部,1984年的臺北金融家俱樂部成立,是臺灣最早的健康休閒俱樂部雛型。1980年來來大飯店之俱樂部成立,為國內健康俱樂部發展之先驅,可說國內運動俱樂部早期的發展模式。1980年首家設備齊全的健康俱樂部「克拉克健康俱樂部」成立,1983年成立「雅姿韻律世界」,1993年更名為「亞力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2000年以「健身結合娛樂」為經營概念的加州健身中心成立,同時耐斯企業和美國金牌俱樂部合資的金牌健身俱樂部成立,開啟此一產業的戰國風雲。 | 許龍池 | 0 |
91 | 運動健康中心 | Fitness and health center | 提供有益於人們健康活動為目的之運動設施。一般會結合醫療機構,設置常駐醫師問診室、健康諮詢室、健康檢查室,包括有血液檢測、X光線、超音波、心電圖、運動負荷等檢查,以及營養指導、生活指導、醫學指導等服務部門。運動指導部門包括有體適能室、重量訓練室、慢跑道、游泳池、運動處方並提供保健資訊,使它成為運動與預防疾病多功能的健康運動中心。 | 鄭良一 | 0 |
92 | 臺灣水適能協會 | Taiwan Aquatic Fitness Association | 推廣水中體適能運動的全國性單項運動團體。英文名稱為Taiwan Aquatic Fitness Association,簡稱TAFA。2003年底發起,2004年5月22日正式成立。協會以健康、學習、分享三大目標為推廣精神,主要以建立個人健康身心之理念目標,提倡全民健康生活型態,並透過國內外相關學術研討會,建立專業證照課程提供進修管道,積極培訓水中適能運動指導人才,以提升國內指導人才專業知識與實務教學技能水準。積極與相關產業建教合作,推薦教學人才提供市場就業機會,達到全民健康運動為推廣目標。臺灣水適能協會朝兩個方向去努力,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培訓優秀水中運動指導員為主,並持續提供最新資訊與進修課程,讓教練們在專業上不斷成長與進步;推廣教育方面,針對一般民眾開辦推廣課程,讓更多人親身體驗水中運動這種特殊的健身運動方式。 | 林秉毅 | 0 |
93 |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in schools | 規範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準據的法規。1986年2月3日教育部訂定發布全文22條,1999年11月19日修正發布全文20條,2002年6月25日增訂發布第16-1條條文,2006年4月4日再度修正發布第16-1條條文。該辦法規定各校實施體育之目標:(一)發展基本動作能力,學習運動技能,培養參與體育活動之必備技能;(二)增進體育知識,建立正確體育觀念,培養參與運動之積極態度與知能;(三)提昇體能,增進運動持續能力,促進身心均衡發展;(四)啟發運動興趣,體驗運動樂趣與效益,建立規律運動習慣;(五)培養運動道德,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發展良好社會行為。辦法內容包括法源依據、立法目的、行政組織、教師聘任、計畫擬訂、經費編列、課程、教材、設施設備管理、編班方式、體適能檢測、成績考核、早操、課外運動、校內外運動賽會、運動安全、運動人才培訓及校園開放原則等事項。 | 楊宗文 | 0 |
94 | 快活計畫 | The project of cheerful exercise lifestyle for students | 2007年7月20日,教育部為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能力與態度公告實施的體育中程計畫。計畫期程自2007年起至2011年止,為期5年。實施理念在於改變學生靜態的生活型態,讓喜愛運動的學生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讓不愛運動的學生喜愛運動並養成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讓下一代運動健康變聰明,能有快樂運動、活出健康的未來。具體指標:(一)各級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210分鐘的比率,高中及大專校院學生每年提升10%至15%,國中小學生於2008年達到80%;(二)各級學校學生參加體適能檢測的比率每年提昇20%,學生通過體適能標準的比率每年提升;(三)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每年提升4%至6%;(四)以班際為核心舉辦班際及參加校際運動競賽的學校比率每年提升20%。具體作法:(一)督導各級學校訂定完備的運動推展措施;(二)鼓勵與輔導各級學校增加體育運動時間;(三)鼓勵輔導各級學校加強教育學生規劃假日及寒暑假之運動休閒活動;(四)推動團體運動種類,增加學生參與運動機會,擴展學生參與運動人數;(五)支援及鼓勵各級學校發展學校本位的運動特色;(六)檢討現行入學制度納入學生運動績效與表現;(七)整合與擴充運動設施,提供足夠的運動空間;(八)鼓勵及輔導創新校內及校外運動組織,協助學校推展運動;(九)發展校園運動文化,進而提昇社會運動文化;(十)推動體育運動評鑑與獎勵。 | 楊宗文 | 0 |
95 | 國民中小學體育促進會設置要點 | Regulation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of Junior and Primary School | 1984年教育部為積極推展學校體育及校際聯誼活動,蓬勃校園運動風氣,充實休閒生活,提升學生運動技能與體適能,以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所訂頒之法規。要點主要規定:(一)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應分設國民中學體育促進會及國民小學體育促進會;(二)體育促進會以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轄區內公私立國民中學、小學為會員,以各校校長為會員代表;(三)促進會置會長,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教育局長擔任,負責會務之推展,置副會長一人,承會長之命執行會務;(四)體育促進會設執行委員會,由會員代表互選之,執行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由執行委員推選之,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兼體育促進會副會長;(五)主要任務以辦理趣味化、普及化、休閒化、社區化之體育活動為主,競技性體育活動為輔,並以學生為主要對象;(六)其工作內容為假期或課後體育育樂營隊活動、學校運動社團之指導及聯誼活動、學校各種校際體育表演及觀摩活動、學校校際運動競賽及相關活動、輔導會員學校每學期至少參加一種以上體育活動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交辦之體育業務。 | 林國棟 | 0 |
96 | 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 | Plan for promoting kids sports in kindergarten | 教育部自2004至2008年為全面提升幼兒運動遊戲的質與量,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所推動之五年計畫。此方案是教育部基於幼托整合的教育政策取向,並衡量幼兒體適能發展有很大的問題存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師之專業問題值得重視、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環境不盡理想、幼兒運動遊戲不易推廣及無法宣傳幼兒運動相關理念等現況,希望藉由推動機制的建立、師資培訓的強化、教學環境的改善以及加強幼兒運動活動之推廣、推展幼兒運動遊戲之理念等行動策略,全面改善幼兒運動遊戲的課程、師資、活動及環境等,廣訓幼兒運動遊戲教師,編制參考手冊,增進家長之認同,並讓每位幼兒每天運動時間達30分鐘以上。 | 楊宗文 | 0 |
97 | 學生體能檢測 | Student Fitness Test | 各級學校對學生身體適應能力的測驗。教育部於1984年首先提出提升國民體能政策,1995年發布「中小學健康體適能調查報告書」;1996年辦理「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建立國民體能常模,以提升國民對體能活動的參與;1999年訂定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將建立學生體適能護照計畫列為重要執行要項之一。2000年起全面辦理中小學生體適能護照,以體適能護照為介入方法,讓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教育部提出「體適能三三三計畫」及「體適能五一三計畫」,藉以增加學生運動機會,進而改善學生的體適能。2009年大學體育教學評鑑將學生體適能測驗列入評鑑之重要指標,測量項目為:(一)以身高及體重,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二)以坐姿體前彎,評估後腿肌與下背關節可活動範圍肌肉;(三)以立定跳測驗瞬發力;(四)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五)以跑走(男生1600公尺、女生800公尺),測量心肺功能及有氧適能。藉由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之實施,了解我國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情況與改善情形,並依據測量的數據做追蹤及輔導措施,以提升學生的健康體適能。 | 郭進財 | 0 |
98 | 體育特殊教育班 | Special Clas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 針對身心障礙或經醫師證明身體狀況不適宜與一般學生同時上課之學生,所成立的體育教學班。依「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之規定,體育特殊教育班須根據學生身心能力及需求設計教材內容,並實施個別化之教學,且每班人數以15人為原則。申請者依據嚴重疾病或患傷殘得以申請體育特殊教育班,且需殘障手冊者或公立醫院出具證明,申請類別分為心智障礙、感官障礙、肢體障礙與其他四類。體育特殊教育班之教學依下列原則及方法實施:(一)課程及教材編配先依實際需要舉行個別談話,嗣後講授體育理論、保健知識及有關體能活動予以輔導;(二)應視學生性別、健康狀況、體能及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凡體能低落及身體有障礙或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學生,應注意採用緩和或遊戲等指導其運動,以求其適當之身心發展與實施;(三)授課項目以球類運動、快走/慢跑、韻律操、氣功、瑜珈及運動影片欣賞課程;(四)授課內容依據個人身心狀況與需求,由體育室設計編排身體活動相關課程,並以休閒、娛樂、遊戲、體適能訓練等方式實施教學;(五)授課以每星期1次,每次2小時,由教務處課務組協同體育室排定之共同時間實施;(六)授課場地以學校體育館、田徑場、網球場、籃球場、羽球場、桌球教室、舞蹈教室及體適能中心為主要場地。 | 楊志顯 | 0 |
99 | 水適能 | Aquatic Fitness | 一種在水中進行的健身運動方式,亦稱水中體適能、水中有氧、水中運動或水中訓練。水適能基本上保持頭部出水、身體成垂直姿勢,在水中做出多種不同的動作。目標與一般陸上健身運動相同,包括增進體能、促進健康,或是提升功能性身體活動能力。此種健身運動方式是將傳統復健的水療概念與健身運動互相結合,適合各種不同族群,包括菁英運動選手、一般健康成年人、高齡者,或具有特殊病況者,如下背痛、關節炎及復健後的人等,只要遵循基本體能訓練原則、依據既定目標設計水中運動課程,並規律執行,可以安全、有效提升各項體適能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敏捷性、平衡感等,亦可增進骨質密度。1992年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邀請美國Mary Sanders女士首先將WaterFit水適能訓練系統介紹給臺灣的體適能從業人員,2004年臺灣水適能協會成立後,持續培養水適能運動指導人才、辦理推廣課程,目前多所大專院校都將水適能課程列為體育課的選項之一,許多運動科學或保健相關系所的課程地圖中也包括水適能課程。在一般民眾的推廣上,臺灣有部份游泳池場館定期開辦水中運動的團體課程及個人運動指導課程。 | 柳家琪 | 0 |
100 | 台灣水適能協會 | Taiwan Aqua Fitness Association,TAFA | 推廣水中體適能運動的全國性單項運動團體。2003年底發起,2004年5月22日正式成立。協會以健康、學習、分享三大目標為推廣精神,主要以建立個人健康身心之理念目標,提倡全民健康生活型態,並透過國內外相關學術研討會,建立專業證照課程提供進修管道,積極培訓水中適能運動指導人才,以提升國內指導人才專業知識與實務教學技能水準,積極與相關產業建教合作,推薦教學人才提供市場就業機會,達到全民健康運動為推廣目標。台灣水適能協會朝兩個方向努力,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培訓優秀水中運動指導員為主,並持續提供最新資訊與進修課程,讓教練們在專業上不斷成長與進步;推廣教育方面,針對一般民眾開辦推廣課程,讓更多人親身體驗水中運動這種特殊的健身運動方式。 | 林秉毅 | 0 |
101 | 屈體 | pike body | 體操運動的基本體勢之一,其難度介於最基礎的團身姿勢與難度最高的直體之間。在實施屈體動作時,膝蓋必須保持伸直,由髖關節彎屈,使上半身與下肢形成銳角即上半身與下半身互相靠近,其姿勢類似體適能的坐姿體前彎,只是雙腳是併攏的。若屈體動作姿勢不符合規定時,例如在實施側翻內轉體1/4接後手翻接屈體後空翻兩周時膝蓋彎曲則會被扣分,甚至判定為團身動作。 | 邱雅伶 | 0 |
102 | 拳擊教練靶 | boxing coach mitt | 拳擊運動用以訓練或教學使用的器具。拳擊教練靶有不同的形狀,可提供拳擊選手在學習特定動作或技術演練時,由持靶者及時提供回饋訊息,並透過彼此間的互動教學強化拳擊動作的成熟度。在拳擊運動中教練常在比賽前的熱身運動中加入此項動作,此外,教練可針對選手的優、缺點個別指導提升專項技術動作的發展。在民間的體適能運動中,也藉由此項運動訓練來提升愛好健身人士的運動適能。 | 曾自強 | 0 |
103 | 富蘭克林技法 | Franklin Method | 一個自我探索與瞭解身體的方法,也是一派特殊的身體訓練方法。創始人艾立克‧富蘭克林(Eric Franklin)擅用生動的圖片,透過意象(imagery)、經驗解剖(experiential anatomy)和動作來進行身體結構與功能的探索,在內化經驗的體悟下,讓身體的使用更正確、有效率、避免傷害,這樣的訓練原則可以補充並豐富傳統的身體訓練方法。特別對於舞蹈動作的教學及運動技術的指導,富蘭克林技巧提供了很好的觀念和方法,讓學習者能以更輕鬆的方式來探索和開發身體的動作。它以意動法(Ideokinesis)的理論為基礎,ideo-意為idea/image(想法/意象),而kinesis即為movement(動作),並深受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中具體經驗身體系統的影響,形成一個強調如何透過「意象」結合「動作」來改善身體表現技巧與體適能提升的有效策略,進而讓運動技術和舞到動作的表現能夠達到更高的水準。 | 劉美珠 | 0 |
104 | 皮拉提斯 | Pilates | 德國人Joseph Pilates(約瑟夫‧皮拉提斯,1883-1967)所創,為改善先天體弱多病的一種運動方式。其六大原則為:專注、呼吸、核心、控制、精確、流暢等(William John Miller, 1960)。第一次大戰後,在Rudolf Laban(魯道夫‧拉邦,1879-1958)的引薦,在德國受到舞蹈社群的歡迎,並受到Hanya Holm(韓亞‧霍爾姆,1893-1992)的重視,成為Holm Technique(霍爾姆技巧)中的一部分。1923年約瑟夫移居美國,至1960年初期,已普遍受到美國職業芭蕾舞者與全美舞蹈課程的運用。1970年,媒體大肆報導好萊塢名人學習這項運動,促使一般大眾對其關注與學習,現已成為舞蹈體適能的主流。動作原則為:(一)維持脊椎、骨盆的穩定與延伸;(二)平均活動每一節脊椎;(三)肩帶控制,有效率活動肩、頸部;(四)在骨骼結構正確排列下運動;(五)讓每個動作及呼吸更有效能;(六)在其六大原則基礎上,統合上述動作技巧,完成安全、有效率的運動。訓練方式分為兩類:(一)核心墊上復健治療運動(Mat Exercise):一系列在墊子上進行的動作,毋須藉助任何器材輔助。主要在加強身體核心部位的控制力與四肢動作的融合運用;(二)器械訓練(Studio Exercise):搭配不同的專屬器材運用練習。主要的器械包括:核心床(Reformer),鞦韆床(Trapeze Table),萬能椅(Chair)和階梯圓筒(Ladder Barrel)。 | 張夢珍 | 0 |
105 | 休閒舞蹈 | recreation dances | 具有休閒功能的舞蹈,休閒舞蹈具有自由性、娛樂性、團體性三種特性。休閒舞蹈是人們在自由的時空裡由自由意志所為的舞蹈,主要藉由休閒舞蹈中通過團體互動及肢體舞動的過程,獲得娛樂效果及有效提升體適能。休閒活動之概念包括廣義的休閒性的運動與健身活動,休閒舞蹈活動為休閒性的運動與健身活動之一,因而休閒舞蹈亦可包括休閒活動之一。休閒舞蹈大體上具有三層意義:健身意義、娛樂意義、社會意義。健身意義的目的在於透過休閒舞蹈獲得健身的效果,保持健康的身心;娛樂意義在於娛樂功能的獲得;社會意義方面,由於休閒舞蹈大多是透過團體的形式來運行,其中互為觀賞,因此具有社會互動的意義。 | 鄭仕一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