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中文詞條 | 英文詞條 | 詞條內容 | 撰稿者 | 人氣 |
---|---|---|---|---|---|
1 | 民生報 | Min Sheng Daily | 1978年2月18日創刊,屬聯合報關係企業,發行人王效蘭,以體育、影劇、文化、生活、醫藥衛生等為主要內容。除報導體育運動訊息之外,更從1979年起舉辦規模盛大的民生盃網球賽,廣受各界稱譽。此後陸續舉辦民生盃羽球賽(1981)、桌球賽(1986)、高爾夫球賽(1987)、三對三籃球鬥牛賽(1990),以提升社會運動風氣。1988年1月1日起,報禁及報紙限張解除,民生報每日出版6大張、24個版面,每份零售10元,此次增版內容亦隨之擴張,其中體育新聞即占2個版面,運動休閒則有1個版面。1994年再改版為4大張,內容分為體育戶外、影視文化、家庭消費、現代生活4大單元。民生報堪稱臺灣最常舉辦活動、形態最多元的報社,舉凡藝文活動、影展、體育、戶外、休閒、消費、醫療、保育、演講、畫展、服裝秀等,都凸顯出民生報琳瑯滿目、活潑生動的特性。其後由於媒體型態及經營環境的轉變,遂於2006年12月1日起停刊。 | 林丁國 | 0 |
2 | 終身運動 | lifetime sports | 一輩子終身從事律運動。終身運動的理念亦強調,運動是出生至終老皆處於學習狀態之動態過程,而非僅侷限於學校教育之中,伴隨社會文化的變遷,終身運動的精神與價值也備受肯定,並朝向更多元、多樣化的趨勢發展。此概念最初由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所提出,初以保齡球、羽球與高爾夫為主要運動項目,期望透過教材研發、辦理研習等拓展體育教師的教學項目,並提供對體育不感興趣者參與多元身體活動之機會。臺灣終身運動的發展除受到北美的影響外,教育部在推展終身教育的同時,亦提出「終身學習」、「終身反省」以及「終身運動」為人生三寶,因此,終身運動的概念可謂教育部推動「推展終身學習,邁向學習社會」願景下的產物之一。除了教育部外,臺灣對於終身運動的推展行動也體現於行政院體委會所提出的系列活動(例如:陽光健身計畫),以及各級教育單位的教學目標之中。 | 程瑞福 | 0 |
3 | 運動種類 | sport admission | 為了統稱不同運動類型的方便,所形成的慣用語,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為了區別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的運動節目(sports program)的層次用語,將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的第一層次的類型定名為種類(admission)。以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所舉辦的運動種類為例,包括有射箭、田徑、棒球、羽球、籃球、拳擊、輕艇(靜水、激流)、自由車(場地、公路、登山)、馬術、擊劍、足球、體操(韻律體操、彈簧床)、舉重、手球、曲棍球、柔道、角力、游泳(跳水、水上芭蕾、水球)、現代五項、划船、壘球、跆拳道、網球、桌球、射擊、鐵人三項、排球(沙灘排球)、帆船等28種。有些運動種類之下會細分為數個科目,運動科目之下又分為數個運動項目。 | 徐元民 | 0 |
4 | 不可抗力 | Act of God | 一種免責條款的法律術語。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避免、不能遇見、不能克服的自然或社會現象,不能歸責於當事人的天災、人禍。運動賽會因天候惡劣,或參賽者遭遇重病或重大意外等不可抵抗因素,將導致作業流程延誤、賽程暫停或個人停止參與競賽,就不能規則於主辦單位或選手。各類運動之管理與競賽施辦法,對不可抗力事件之處理方式,都會有不同標定。例如:射擊運動訂定因天災、環境或國外法令等不可抗力事由,致延誤進口期限,得專案展延其進口許可時限;高爾夫運動比賽時,如因大雨、天災或不可抗拒因素需更改比賽時間或辦法,會於該比賽球場地及大會公告。 | 施致平 | 0 |
5 | 生產者剩餘 | producers surplus | 代表生產者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所得到的淨效益。即生產者提供某一數量的產品到市場上銷售,所收到的全部貨款(總收益),超過其預計生產此一數量的最低要求價款(總(機會)成本)。在體育運動裡,可解釋運動產業組織在銷售運動產品時的效益情形。以羽球場地之出租費用為例,如果市場價格是每小時租金300元,場地擁有者僅願意每天開放出租1小時,如果每小時租金500元,則他願意每天開放出租2小時,如果每小時租金高達1,000元,則他很樂意每天開放3小時。在此例中,當租金為每小時1,000元時,場地擁有者第1小時有700元的生產者剩餘,第2小時有500元的消費者剩餘,總生產者剩餘為每天1,200元。 | 葉公鼎 | 0 |
6 | 體育館 | Gymnasium | 提供運動競技或體育活動之室內建築空間。為室內運動場地之統稱,主要提供運動競技、選手訓練、體育教學、休閒活動、運動觀賞、健康促進、體能檢測等功能。依據規模及觀眾席位數可區分為大型室內運動場(Indoor Stadium)、大型體育館(Arena)、體育館(Gymnasium)等類別。其空間規模因提供專項服務之不同,可做為籃球、桌球、羽球、排球、手球等球類運動,柔道、拳擊、跆拳道等技擊運動,體操、舞蹈、健身或體適能活動等之室內運動場所。為滿足功能需求及服務品質,體育館除運動空間外,亦設有觀眾席、更衣室、廁所、會議室、競賽服務空間及商業服務空間等。體育館提供風雨之遮蔽、溫度調節、夜間照明等功能,讓運動之比賽、訓練、活動可不受晴雨、氣候溫度、日照等因素之影響,全天候提供運動、休閒之設施服務,提高場館服務品質及使用效益。依體育場之組織規程,體育館亦為各縣市政府體育場之必備運動場館。 | 鄭良一 | 0 |
7 | 平均照度 | average illumination | 運動場地上照度均勻的狀態。運動照明之目的為透過目標物的亮度與背景,以便獲得良好的照明環境,使得目標物能清楚的展現在運動者、現場觀眾以及轉播攝影之需求。平均照度又可區分為之水平照度及垂直照度,指到達水平面上或四個方向之光通亮密度。在大空間運動場地從事棒球、冰上曲棍球、網球或羽球等高速運動時,平均照度不佳將影響目標物位置與速度之視覺效果,並將造成運動者無法發揮應有水準。通常以變異數、均勻度之梯度或最大與最小照度之比表示平均照度之品質。均勻度的品質,可依測量最大照度與最小照度之比值算出均勻度等級,各級運動均勻度比例值為:第一級2.0、第二級2.5、第三級3.5、第四級5.0。照度(illuminance)是指物體或被照面,被光源照射所呈現的光亮程度,SI制單位是勒克斯 (lxlux),1(勒克斯)1(流明/平方公尺)。 | 許龍池 | 0 |
8 | 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 | International World Games Association | 世界運動會之主辦與管理的國際性體育組織。英文名稱為International World Games Association,簡稱IWGA。成立於1981年,主要任務在推廣「非奧運」的運動項目。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意識到其運動項目進入奧運會的可能性極微渺茫,遂有意創立一個非奧運項目之綜合性國際運動會組織,給其運動員有表現的舞台。1980年5月21日,12種運動組織包括羽球、棒球、健美、保齡球、甩竿、壘球、空手道、健力、滑輪溜冰、跆拳道、拔河、滑水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在漢城成立「世界運動會理事會(World Games Council )」,後更名為「國際世界運動總會」。33個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加盟為會員。世運總會主要目標是推廣其下轄各單項運動的普及性,藉由傑出的運動表現,來凸顯該項運動的重要性,並保留運動的傳統傳值。要成為國際世界運動總會的成員,必須先被國際奧會承認,並且是國際單項運動總會聯合會的成員。世運總會年會,於世界運動會後一年舉行,會中選出由七個成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此委員會代表總會成員,協調與監督指導所有世界運動會相關事宜。委員會任務包括推薦適當的主辦國選拔,以及在國際世界運動總會與主辦國組織委員會間,保持經常性的聯繫。 | 王建臺 | 0 |
9 | 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 | National universiade | 為大專校院學生舉辦的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簡稱全大運。由教育部主辦,各大專校院申請承辦,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簡稱大專體總)協辦並籌辦分區錦標賽。賽會目的在提升大專校院競技運動風氣,增進運動技術水準,並發掘更多優秀的運動選手。其前身為1951年於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舉辦之第一屆大學聯合運動大會,該運動會迄1955年共舉辦4屆,至1956年起併入中等學校運動會一同舉行,同時更名為「臺灣省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競賽種類僅田徑一種。1970年大專校院運動會脫離中等學校運動會,於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舉辦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之後每年四月至五月間舉辦一次,會期不超過七日。全大運競賽分為公開組(甲組)及一般組(乙組,限非體育科系所及體保生等參加),並各設男生組及女生組,以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專校院為組隊單位。全大運競賽種類分為必辦與選辦,必辦之競賽種類包括田徑、水上運動(以游泳為限)、體操、桌球、羽球、網球、跆拳道、柔道、擊劍及射箭共計10項,選辦之競賽種類則有高爾夫、保齡球、撞球、空手道、角力及木球,從中選1至2種選辦,亦可從最近一屆已辦或將辦的奧運、亞運或世大運競賽種類從中選辦。各競賽種類之競賽科目及項目依最近一屆已辦及將辦之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運動會及世界大學運動會競賽科目及項目為準。 | 董燊 | 0 |
10 |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 National High School Games | 為中等學校學生舉辦的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簡稱全中運。其前身為1952年開始舉辦之「臺灣省中學運動會」,1956年加入大專院校組,名稱改為「臺灣省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1969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臺灣省與臺北市分別各自辦理運動會,並將大專院校運動會分離出去。1974年臺灣省與臺北市兩運動會合併舉辦,名稱更改為「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每年舉辦一次。1997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成立後,全中運由體委會主管,1999年體委會訂定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舉辦準則,作為舉辦依據並更名為「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2001年全中運移由教育部主管,並由各縣市政府申請承辦。舉辦宗旨為發展中等學校體育活動,促進青年身心健康,提高中等學校學生運動技術水準。競賽分為高中部及國中部,並各設男生組及女生組,以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國民中學為組隊單位、參賽學生學籍必須在各校,同時以各地方政府為組團單位。競賽種類分必辦、選辦及示範賽,必辦之競賽種類包括田徑、水上運動(以游泳為限)、體操(以競技體操為限)、桌球、羽球、網球、跆拳道、柔道、舉重(以滿十四歲為限)、射箭、軟式網球及空手道十二種。選辦種類選擇具地方、學校發展特色之競賽種類一種或二種舉辦。示範種類組委會選擇一種具本土化或國際發展性之運動種類舉辦。除示範種類外,各競賽種類之競賽科目及項目依照最近一屆已辦及將辦之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運動會及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之競賽科目及項目為準。 | 董燊 | 0 |
11 | 挑戰奧、亞運黃金計畫 | The Golden Plan of Challenging Olympic and Asian Games | 2005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延續「挑戰2008黃金計畫」--2004年雅典奧運勇奪2金戰果所提計畫。主要目的為遴選具競爭實力之菁英運動選手實施專案培訓,並強化運動科學介入,以達成2008年北京奧運7金目標。2004年12月行政院核定「挑戰2008菁英選手培訓計畫」。2005年2月行政院再核定更名為「挑戰2008黃金計畫」。體委會延續提出「挑戰奧、亞運黃金計畫」。計畫實施期程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結束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止,分二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結束,至2006年卡達亞運會止;第二階段自2006年卡達亞運會結束,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止。實施重點運動種類計十四種,包括跆拳道、射箭、射擊、舉重、桌球、羽球、柔道、高爾夫、棒球、網球、田徑、游泳、體操及壘球。菁英運動選手由各界推薦,體委會組成遴選委員會進行運科檢測,並參考選手之參賽成績、訓練歷程、家族背景、身體組成等具體數據綜合評估。經評估通過之菁英選手,由其執行教練透過各單項協會提報訓練計畫,包括:生活管理、訓練績效、培訓預期目標、課業輔導、國內外移地訓練、國內外參賽、教練人選、生涯規劃及培訓經費需求等,經遴選委員會審核通過後,核給全年度培訓經費,培訓過程由國家主導,單項協會則配合辦理。 | 林國棟 | 0 |
12 |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 | The regulation of the replacement military service for the National Sport Teams. | 役齡優秀運動員於服役期間銜續接受運動訓練之法規。由於國軍精實方案施行後,原優秀運動員於服役期間繼續接受運動訓練之「國軍培訓隊」隨之裁撤,為讓役齡優秀運動員服役期間,不至中斷運動訓練,影響國家競技運動實力,2000年兵役法修正時,特修正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者得服補充兵役,2001年6月6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依兵役法第十七條規定,訂定發布全文10條。2005年修正發布全文9條。2012年12月25日行政院公告,該辦法所列屬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之權責事項,自2013年1月1日起改由「教育部」管轄。辦法主要內容包括依據、用詞定義、代表隊運動種類及參賽運動類型、役男申請資格、審查程序與陳述意見、核定服補充兵役男管理、廢止服補充兵役資格、辦理臨時召集入營等事項。本辦法規定符合服補充兵之運動種類包括田徑、游泳、舉重、自由車、射擊、射箭、體操、划船、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武術、桌球、羽球、網球、棒球、排球、籃球、足球、橄欖球、手球、軟式網球、保齡球及高爾夫等。符合服補充兵之賽會包括奧運會、亞運、世界大學運動會、東亞運動會、世界正式錦標賽、亞洲正式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亞洲青年錦標賽等賽事。 | 劉照金 | 0 |
13 | 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 |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perating Regulations of Financial Subsidi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 2007年教育部為長期培訓優秀運動選手,有效整合資源運用,執行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所訂頒之法規。要點規定體育班發展運動種類分A、B、C三類。(一)A類指具奧運及亞運奪金奪牌實力之運動種類,包括跆拳道、射箭、射擊、舉重、桌球、羽球、柔道、壘球(女)、棒球、網球、高爾夫、田徑、游泳、體操;(二)B類指具國際比賽競爭實力之奧運、亞運運動種類及教育部推動之運動聯賽運動種類,包括軟式網球、空手道、手球、橄欖球、自由車、排球、擊劍、武術、角力、拳擊、籃球、足球;(三)C類指非屬A類及B類之奧運、亞運運動種類及其他具地方特色之運動種類,包括撞球、保齡球、曲棍球、運動舞蹈、現代五項、鐵人三項及具地方特色之競賽種類。體育班發展運動分二級,第一級指獲得下列成績之一者:前一年度全中運各運動種類競賽團體前四名、前一年度教育部辦理之運動聯賽甲級前四名、前一年度教育部核准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辦理之甄審甄試指定盃賽團體前二名;第二級指獲得下列成績之一者:前一年度全中運會各運動種類競賽團體第五名至第八名、前一年度教育部辦理之運動聯賽甲級第五名至第八名、前一年度教育部核准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辦理之甄審甄試指定盃賽團體第三名及第四名。補助按分類分級核定。 | 林國棟 | 0 |
14 | 體育系所 |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以培養體育運動專業人力為教育目標,從事體育運動教學、研究、應用與發展之教學單位。教育部依國家整體人才培育政策、社會發展需求、學校資源條件、師資專長、總量發展規模、新生註冊率及畢業學生就業等面向核定其設立。專業課程包含學科及術科,學科課程如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化營養、運動醫學、體育史、運動人文及運動社會科學、運動教練學、運動訓練學或其術科研習、運動經營管理學、體育行政與管理學及運動產業、運動觀光、運動行銷等;術科課程如體操、游泳、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球、網球、舞蹈、國術等。體育系所依「大學法」及「學位授予法」之規定,得開設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分別頒授畢業生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 楊志顯 | 0 |
15 | 體育特殊教育班 | Special Clas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 針對身心障礙或經醫師證明身體狀況不適宜與一般學生同時上課之學生,所成立的體育教學班。依「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之規定,體育特殊教育班須根據學生身心能力及需求設計教材內容,並實施個別化之教學,且每班人數以15人為原則。申請者依據嚴重疾病或患傷殘得以申請體育特殊教育班,且需殘障手冊者或公立醫院出具證明,申請類別分為心智障礙、感官障礙、肢體障礙與其他四類。體育特殊教育班之教學依下列原則及方法實施:(一)課程及教材編配先依實際需要舉行個別談話,嗣後講授體育理論、保健知識及有關體能活動予以輔導;(二)應視學生性別、健康狀況、體能及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凡體能低落及身體有障礙或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學生,應注意採用緩和或遊戲等指導其運動,以求其適當之身心發展與實施;(三)授課項目以球類運動、快走/慢跑、韻律操、氣功、瑜珈及運動影片欣賞課程;(四)授課內容依據個人身心狀況與需求,由體育室設計編排身體活動相關課程,並以休閒、娛樂、遊戲、體適能訓練等方式實施教學;(五)授課以每星期1次,每次2小時,由教務處課務組協同體育室排定之共同時間實施;(六)授課場地以學校體育館、田徑場、網球場、籃球場、羽球場、桌球教室、舞蹈教室及體適能中心為主要場地。 | 楊志顯 | 0 |
16 | 輕彈球 | dab shot | 網前的擊球技術之一,運用拍面與水平面的較小夾角,輕快、細膩的觸擊球座的底部,使球靠著拍面較小的反彈力恰好越過球網,使球過網即墜,讓對方須由下而上揮拍回擊,形成被動擊球。以右手握拍為例,擊球前跨步側身向右邊網前,球拍隨前臂伸向右前上方斜舉,擊球時,球拍舉高過網前時,前臂向外旋轉,手腕由後向前、由伸而內收,握拍以手指輕捏握把,倚靠以前臂、手腕及手指相互調節的力量,施力要恰當,且要控制好拍面角度,才能讓球貼網不起高,讓球過網低墜。 | 涂國誠 | 0 |
17 | 握把前套 | control support cap | 球拍中管與握把連結處外表的膠套,其作用在增加球拍操控流暢與美觀。握把前套有圓形狀,也有菱形狀,更因為球員快節奏的打球習慣而發展出「操控輔助」的握把前套,使前後移握及轉拍時更敏捷也更能操控自如。雙打選手在施展前場技術時,為使球拍擺速更快,縮短力臂,此時握把前套就適時發揮其功用。 | 盧正崇 | 0 |
18 | 避震性 | Shock absorption | 羽球運動球拍、球鞋避免震動的性能。羽球拍在擊球時,手部感覺的震動情形,早期的金屬及木製拍都硬度大、吸震力不佳,現今的碳纖維球拍係以碳、硼、玻璃纖維、鈦金屬、奈米科技材料等複合材料成分混合製成,耐用且強度大,避震性更好,提升了選手的運動表現。由於羽球運動的特殊性,羽球鞋也特別針對跳躍擊球落地、大跨踏步、啟動止動等必要之常態動作,加強其穩定性、分散壓力、增加彈跳力及減少衝擊的功能上提升,來有效加強保護選手的足部。早期羽球鞋中底以橡膠及PU較硬的材質製成,避震性較差。現今材料研發高科技的Air減震墊、EVA材料等的鞋子中底,避震性已大大的提升了。 | 盧正崇 | 0 |
19 | 上肢擊球動作基本結構 | The basic structure of upper extremity swing | 羽球運動的基本動作之一。包括:上肢的手法技術及下肢的步法移位。上肢擊球動作基本結構,包含準備動作的預備姿勢持拍,接著側身架拍,球拍向後引拍,隨即伸展旋轉肩關節將球拍引至背後,蓄積腰腹能量,同時收腹轉腰並揮甩球拍向上以手腕閃扣擊球,動作基本結構包含了持拍、架拍、引拍、揮拍、擊球、收拍等動作,此法通常多為後場擊球動作。中場擊球動作時則多以肘關節為軸引拍擊球,而前場擊球動作則以腕關節為軸引拍擊球,近網小球擊球動作則多以指關節為軸處理來球。依空間的不同位置擊球分為高手擊球動作、近身及身體兩側擊球動作,以及低手擊球動作。 | 涂國誠 | 0 |
20 | 下肢移位動作基本結構 | Shift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ower limb movement | 羽球運動的基本動作之一。包括:上肢的手法技術及下肢的步法移位。下肢步法移位,由基本的跨步、跳步、墊步、併步、交叉步等動作結合而成。下肢移位動作基本結構包含:準備的站位動作、啟動動作、移位動作、擊球落地動作、回動動作、預動站位動作等,在適合的位置有節奏有韻律的下肢移位動作結構。依場地空間方向的步法移位分為,上網移位、兩側移位及後退移位動作。 | 涂國誠 | 0 |
21 | 女子單打 | Womens singles | 女子一人對一人的羽球比賽。新制羽球規則改為每球計分制後,現今國際羽球女子單打潮流趨勢走向強而有力操控,由於比賽時間縮短、節奏加快,強度亦隨之提高,比賽型態因而隨之大幅度改變,展現出「全面、快速、多拍、搶攻」的趨勢,除了快速移位步法的靈活性外,明顯的表現「快、狠、準、多變」的技術球風及積極主動的打法。除須具備充沛體力、技術外更須具備成熟的心智。 | 周財勝 | 0 |
22 | 女子雙打 | Womens doubles | 女子二人對二人的羽球比賽。新制羽球規則女子雙打比賽取消第二位發球權,贏球方有發球權,且新制羽球規則改以每球計分制後,現今國際羽球女子雙打潮流趨勢走向強而有力操控,擊球來回速度快。女子雙打的發展趨勢為全面性技術提升,先發制人、發球搶攻、以守反攻、以攻擊及前半場攔截為主要的能力,並強調擊球的速度及平抽球飛行弧度的主控性訴求。因此,女子雙打選手更須具備熟練的技巧、充沛的體能與高度的專注力。 | 周財勝 | 0 |
23 | 中場區域 | mid court | 羽球場球網後2.2公尺至端線前1.5公尺的中間區域,是羽球運動員活動最密集的區域,也是接球及接發球的區域。中場區域的擊球技術手法,是將對方擊至己方中場的球予以回擊。在中場區域擊球以主動的抽平球與被動的接殺球等技術手法為主。步法則以兩側移位的併步、墊步、跳步、原心位置的啟動及回動為主。 | 涂國誠 | 0 |
24 | 切吊球 | drop | 羽球運動的後場擊球技術之一,羽球運動中將後場區端線附近的球,回擊到對手前場區域前發球線附近與球網之間,緊靠邊線兩角的近網小球的擊球技術。切吊球的飛行軌跡以球過網後迅速下墜為宜,是後場的一項主要進攻技術。依擊球時握拍形式不同,可分為正拍切吊球與反拍切吊球。從其動作方法、球的飛行弧線,可分為輕吊、攔吊、切吊等方法,並可擊出直線與斜線球路。正拍切吊球的擊球點在持拍側肩上方,較擊高遠球稍前一點的位置。擊球時手腕由伸腕到屈收帶動手指用力,使球拍向內或向外旋轉,手腕手指控制力量,以斜拍面擊於球托後部的右側或左側。球拍拍面成30至60度由上往下的向內或向外與球接觸。 | 盧正崇 | 0 |
25 | 切殺球 | cutting smash | 羽球比賽中將對手擊至己方中後場區域的高球,在高處的擊球點上快速以類似切擊削球(球拍面微側)的殺球手法予以回擊。切殺球在擊球前的動作與切吊球和殺球相似,不同的是在擊球時,用力且迅速閃扣手腕,帶有劈砍削球的動作,這種球較切吊球有球速,又較殺球貼近球網。以攻擊時的動作(手法隱蔽性)、球速及落點的變化,增加攻擊區域及對手防守困難的效果,其手法與正手切吊球同,其動作與正手殺球同。切殺球的時機多為斜線的運用,通常以跳躍取得較高擊球點,使更具攻擊威力。是單打技戰術的重要手法之一。另外,仍須強調結合殺球、長球、切吊球的運用。 | 涂國誠 | 0 |
26 | 勾球 | hairpin shot | 羽球運動前場擊球技術之一。羽球由被動型態轉為主動型態的擊球技術。以右手持拍為例,當球於網前垂直下落行將觸地時,球員側身對網,跨出右腳成弓箭步以球拍向上輕挑,使球上升越網而過落在對手前場對角線區域的擊球技術。此技術依球離網的遠、近、高、低,控制手腕與手指的力量,依擊球時握拍形式不同,分為正拍勾球與反拍勾球。依擊球點高低,分為主動與被動擊球。正拍擊球必須注重食指勾轉的力道與角度,反拍擊球則必須注重拇指勾轉的力道與角度。 | 盧正崇 | 0 |
27 | 反手高球擊球 | backhand stroke | 羽球運動的後場擊球技術之一,羽球運動中在後場無法以正拍進行主動擊球時,以反拍握法,將球高擊過網至對方端線附近落下的擊球技術。屬於被動防守擊球技術,亦可稱為後場過渡擊球技術。擊球前的準備動作是先判斷來球的方向及落點,緊接著側退轉身,迅速移至最佳擊球位置,背部向網,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重心在右腳上,右臂屈肘,左手自然放鬆彎曲,將球拍舉在左肩後方,眼睛注視來球,擊球位置選在右肩前上方,迅速抬肘,前臂急速外旋,屈收手腕,拇指用力,加速向前上方揮動,在空中最高點將球向前上方擊出。 | 盧正崇 | 0 |
28 | 反拍殺球 | backhand smash | 羽球運動中,將對方擊來非慣用手側的後場區域高球,在高處擊球點,以快速反拍扣壓,讓球快速以直線向下射入對方場區的攻擊性技術。是一種主動擊球的技術,具有戰略性的保持主動情勢、掌控落點、球速快、富突擊性、飛行時間短促的特點,有利於己方掌控空間和時間的主動性技術。戰術上可限制對方進行反擊,並結合長球、切吊球的運用,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動作為先判斷來球的落點,迅速移動至擊球點的下方,到位後改為反手握拍法,動作與反拍長球相似,但強調擊球點略前,最後施力揮擊時,手指須握緊球拍,運用快速伸腕向下扣壓,以球拍正面施力重擊球座的後部。反拍殺球後,身體應盡快回復面向球網,以利下一拍啟動擊球準備。此技術雖是維持主動或奇襲的手法之一,但仍須強調擊球的質量,否則會因為回原心位置較慢,造成反效果。 | 涂國誠 | 0 |
29 | 反拍發球 | backhand serve | 羽球比賽發球方式之一。以右手握拍為例,羽球發球者面向球網,兩腳前後開立右腳或左腳略前均可,身體重心放在前腳上。站定位後用反手握拍,將拍頭斜向左下方,右手臂屈肘,拍面在握拍手掌下方,略低於腰。左手執羽球前伸置於拍面前方,擊球時前臂伸展帶動手腕向前推送)、橫切或拉削把球擊出,發至對方接發球區內。 | 涂國誠 | 0 |
30 | 反彈力 | repulsion power | 羽球球線擊球時的反彈係數。球拍線與球接觸並給予球反彈的能量,由球拍穿線張力的鬆緊度與球員力量大小來決定反彈力的大小。羽球運動主要是透過運動工具(羽球拍與球線)而將人體的力量適切的傳導至羽球上,球線的不同會影響到球線恢復係數的表現,進而使得球體飛離球拍的速度產生差異;而以不同的拍面位置擊球,也會有不同之打擊效果,使用甜區或有效打擊區打球,力量可以有效地傳遞給球體,進而使球體有最佳的反彈表現;反之,力量便不能有效的傳遞。 | 盧正崇 | 0 |
31 | 手感性 | feeling | 羽球專項訓練項目之一。羽球選手在擊球瞬間,控制人體各關節和大小肌肉協調的能力,包括羽球飛行弧度、落點位置與力量大小的自我感受,是專項訓練項目之一。依生物運動學的特性,選手必須克服許多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才能使擊球瞬間合乎手感的要求。選手必須控制各個擊球動作、維持重心平衡協調,回擊不同來球時(包括不同力量、落點、速度的球)都可以合理、準確地將球回擊到預設位置的能力,此種能力就是手感。主要是長期專項訓練而形成,也因長期停止擊球訓練、情緒過度緊張與生理機能疲勞而減弱,甚至衰退。 | 盧正崇 | 0 |
32 | 世界羽球錦標賽 | World Championships | 國際羽聯舉辦的單項錦標賽事。國際羽聯繼湯姆斯盃、優霸盃賽後,為了適應世界羽球運動日益發展需要而設立以個人單項為競賽項目的羽球錦標賽。1977年正式在瑞典舉辦第一屆世界羽球個人錦標賽。1980、1983年分別舉辦。從1985年到2005年,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自從2006年起,成為每年固定舉辦的賽事。世界羽球錦標賽,參賽的運動員由主辦國羽球協會根據當年在國際比賽中各項目的世界排名前8名為邀請,這項賽事舉辦的目的在於讓各個優秀選手們有機會奪得世錦賽的冠軍頭銜。但每到奧運舉辦年,本比賽將停止舉辦,以便讓各國優秀選手為奧運賽事準備。此項賽事進行5個單項的比賽,即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所有項目的冠軍都將獲得一面金牌,亞軍得銀牌,四強賽的兩組輸家則獲得銅牌。 | 周財勝 | 0 |
33 | 打法類型 | Playing styles | 羽球打法的各種技術。羽球的打法類型有許多,是由許多手法技術組織而成。選手除了本身的特色打法類型外也會因應對手的打法而實施以不同戰術需求的打法類型。羽球的打法類型,包含全場攻擊類型、以守反攻類型、亦攻亦守類型、拉吊突擊類型、變速突擊類型、攻後場類型、壓前場類型、搶網進攻類型、發球搶攻類型等。一場比賽打法因戰術要求不同,因此饒富變化,所以選手須具備多種打法類型,尤其更需要具有獨特的打法,使對手不能立即適應而獲勝。 | 涂國誠 | 0 |
34 | 正手高球擊球 | forehand overhead stroke | 羽球後場擊球技術之一,羽球運動中在後場,以正拍握法,將球高擊過網至對方端線附近落下的擊球技術,屬於被動防守的擊球技術。擊球前,先判斷來球的方向及落點,緊接著側身後退,迅速移至最佳擊球的位置,此時左肩向網,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重心在右腳上,左臂屈肘,左手自然伸展指向來球,右手持拍手臂自然彎曲,將球拍舉在右肩上方,眼睛注視來球,此為擊球前的準備動作亦稱為「引拍」。擊球位置選在右肩前上方,肩關節向前向上旋轉,抬肘屈收手腕,食指用力帶動手腕加速向前上揮動,在空中最高點將球向前上方擊出。 | 盧正崇 | 0 |
35 | 正拍殺球 | forehand smash | 羽球比賽中,將對方擊來的高球,在高處擊球點,以快速扣壓,讓球快速以直線向下射入對方場區的攻擊性技術,是一種主動進攻最具威力的擊球技術之一。正拍殺球具有擊球力量大、球速快、飛行時間短促的特點。有利於己方得分的最佳技術手法,如以不同的殺球手法交替使用,可掌控空間和時間的主動情勢,亦可限制對方進行反擊的戰術作用。正拍殺球以強調球重、球速快、後場落點或攻人戰術時使用。此外,仍須強調結合長球、切吊球等等的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動作為先判斷來球的落點,迅速移動身體至擊球點的正下後方,到位後屈膝降低重心,做好蹬地擊球的準備,蹬地後右肩向左後轉並同時後仰,挺胸腹成弓狀,以蓄積腰腹力,右上臂往右後擺,前臂自然向後甩,手腕後伸增加揮拍距離,前臂帶動球拍繞頭往後引拍,此時握拍須放鬆,隨後以腰部轉體,收腹帶動右上臂往右甩,肘部引前臂全速往前上揮動,手腕充分後伸,引導球拍由後下向前揮動。當來球在肩部前上方時,前臂內旋,屈腕向前扣,閃腕施力重擊,擊球瞬間手指需握緊拍柄,以球拍正面擊打球座的後部,讓球快速的以直線向下飛射入對方場區。 | 涂國誠 | 0 |
36 | 正拍發球 | forehand serve | 羽球比賽發球方式之一。是羽球比賽中每一分的第一拍擊球,是唯一不受對方回擊球影響,而隨運動員自由意志、完全掌控運用的技術。羽球發球分為正拍發球與反拍發球。正拍發球的發球者站在靠近中線一側,離發球線邊(雙打)至一公尺左右(單打)的位置。單打右手握拍發球者身體左側向球網,左腳在前、足尖朝向發球方向,右腳在後、足尖略向右,兩腳前後分立約與肩同寬,身體重心放在右腳上;站定位後開始發球,由右側舉拍,左手執球,兩臂前後自然張開,執球的左手向球網方向伸出,在身體右前方適當距離處放開球,同時右手由後向前(身體重心由右腳移至左腳)、球拍由右下向左肩上方揮動,球在身前低於腰部處揮臂閃腕,將球擊出。正拍發球所擊出的球,為達到各種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飛行弧線,但在擊球前的準備和擊球動作前期過程,動作應力求一致,而無太大的不同,只在擊球剎那的閃腕動作與後餘動作有所差異。 | 涂國誠 | 0 |
37 | 羽球 | badminton | 隔網的球類運動,比賽時雙方持拍將球互擊過網至對方場區,保持球不落地的一種跑跳揮拍擊球的激烈運動。羽球運動是由早期的毽球(Shuttlecock)遊戲逐漸演變而來。而現代羽球運動起源於19世紀前後,首次正式競賽的歷史紀錄,是在1873年於格洛斯特夏郡(Gloucestershire)畢佛特公爵(Duck of Beaufort)的伯明頓(Badminton)山莊舉行,由於天候太差不能在戶外活動,比賽使用的羽球用香檳酒瓶蓋的軟木塞插上羽毛作成,場地則呈葫蘆狀,1901年修改為長方形,在中間拉一根繩代替網子,比賽有人數及分數限制,這是羽球競賽的最初進行模式,由於有制定規則,因此可視為現代羽球運動模式的雛型。此後這項新運動便以伯明頓山莊命名,即「Badminton」,譯名以「羽球」稱之。羽球運動經過百年的去蕪存菁,而形成具有正式競賽規則、有制度的現代羽球運動。依據參與的人數及性別,可以分為女子單打、男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子雙打與混合雙打等5個項目。羽球自1992年起,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 涂國誠 | 0 |
38 | 世界羽球聯合會 | 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BWF | 負責羽球運動國際推展的國際性單項運動組織。2006年國際羽聯全體大會9月24日通過一項決議,將「國際羽球聯合會」(IBF)的正式名稱更改爲「世界羽球聯合會」(BWF)。世界羽球聯合會(簡稱羽球世聯,英文: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是一個國際性羽球運動的管理組織。該組織的前身是國際羽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 | 周財勝 | 0 |
39 | 局(羽球) | Game | 羽球比賽的局由分累積構成,任何一方先贏21分並多出對手2分者贏得一局。羽球比賽男女單打、男女雙打及混合雙打,依規則三局兩勝制的比賽中,凡ㄧ方的球員,先獲得二十一分時,稱為贏得第一局,獲得二局勝利一方,稱為勝方。如無法連續在第二局獲勝,則進行第三局比賽,獲得二局勝利一方,方為勝方。 | 周財勝 | 0 |
40 | 技術診斷 | Diagnosis on techniques | 羽球診斷動作正確性、穩定性的技術。羽球技術的正確與否影響選手未來的成就發展。技術診斷對教練及選手非常重要,可以了解技術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或運動傷害的起因。羽球技術包含手法與步法兩大部分,手法包含基本的握拍到各擊球的技法,就是上肢擊球動作的基本結構;步法包含基本的跨、跳,下肢移動動作基本結構,近年多以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儀器來分析,除可針對技術分析來診斷動作的正確性、穩定性,進一步可以做到電腦模擬讓選手知道動作的最佳化。 | 涂國誠 | 0 |
41 | 步法(羽球) | Footwork | 羽球選手由站立處移位至擊球位置的足部動作稱為步法。步法是掌握適當擊球位置的關鍵因素,羽球步法由走步、跑步、跨步、滑步、躍步、墊步、跳步、轉步等組合而成。羽球場地半場內從中心位置開始移動的方向有8個方位成一「米」字形,以平面球場說,可分為三種方式:(一)向前方移動:右斜前、正前、左斜前;(二)向側方移動:左側、右側;(三)向後方移動:右斜後、正後、左斜後。 | 周財勝 | 0 |
42 | 男女混合雙打 | Mix doubles | 一男一女對一男一女的羽球比賽。混合雙打是羽球最具挑戰性的雙打比賽,它結合了男子選手的爆發力及控制整場的能力與女子選手的體能及前場網前的處理能力。基本上男子選手在後場控制大部分的擊球,而女子選手則在前半場做攔截的動作。混合雙打是一種剛柔並濟的比賽,可以看出男子選手的陽剛力量及女子選手的柔性技巧。大多數的混合雙打都使用女前男後模式,此模式為基本的混合雙打進攻形式。 | 周財勝 | 0 |
43 | 男子單打 | Mens singles | 男子一人對一人的羽球比賽。新制羽球規則改為每球計分制後,現今國際羽球男子單打潮流趨勢走向強而有力操控,由於比賽時間縮短、節奏加快,強度亦隨之提高,比賽型態因而隨之大幅度改變,展現出「全面、快速、多拍、搶攻」的趨勢,強調快速移位步法的靈活性外,明顯的表現「快、狠、準、活、穩、多變」的技術球風及積極主動的打法。除須具備充沛體力、技術外更須要有成熟的心智。 | 周財勝 | 0 |
44 | 男子雙打 | Mens doubles | 男子二人對二人的羽球比賽。男子雙打是羽球比賽項目中攻守最為激烈,擊球來回速度最快的比賽,目前男子雙打的發展趨勢為全面性技術,先發制人、以攻擊為主、則強調擊球的「早、前、平、快」的特色,尤以速度及平抽球體飛行弧度的主控性為訴求。男子雙打選手須具備熟練的技巧與充沛的體能。 | 周財勝 | 0 |
45 | 防守高長球 | denfensive clear | 羽球運動中,將對手擊至己方後場區域的長球(高遠球或平高球),回擊成又高又遠的飛行弧線至對方後場區域的端線附近,是在高空飛行位移距離最長的球,主要的目的是迫使對手退至後場。防守高長球可分為正拍、繞頭和反拍三種擊球手法。以右手握拍為例,擊球前,先判斷擊來長球的方向及落點,緊接著側身後退,迅速移至最佳擊球的位置(來球的正下略後方);到位後側身,擊球點在右肩及前額間前上方或右上方的位置;此時左肩向網,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重心在右腳上;左臂肘微屈,左手自然伸展指向來球,右手持拍手臂自然彎曲,將球拍舉在右肩上方,眼睛注視來球,此為擊球前的準備動作,亦稱為「架拍」;擊球時,右上臂向後引拍,肘關節向上提高至肩部,將球拍後引至頭部,隨之自然伸腕、引拍至背後部;接著右腳蹬地,轉身體面向網收腹,以肩為軸,上臂帶動前臂快速向上方甩臂扣腕,在手臂近於伸直的最高點扣腕擊球。 | 涂國誠 | 0 |
46 | 刷球 | brush shot | 羽球的前場撲球擊球技術之一,亦是網前主動擊球技術。當球恰在球網上方,以正或反拍擊球法將拍面與網平行,沿球網輕輕摩擦橫刷碰球過網。依擊球時握拍形式不同可分為正拍刷球與反拍刷球。正拍刷球時,因球離網較近,要靠手腕從右前平行球網向左前滑動揮拍撲球,避免觸網違例。反拍刷球時,因球離網較近,則要靠手腕從左前平行球網向右前滑動揮拍撲球,避免觸網違例。由於擊球點高於網,具進攻壓迫性,常能直接得分或製造下一拍主動擊球機會。施展此技術必須反應快、動作小與主動擊球意識高。 | 盧正崇 | 0 |
47 | 平分(羽球) | Tie | 羽球比賽中男、女單打;男、女雙打及男女混合雙打,雙方各獲20分時稱為「平分」。平分後需先連續獲得2分者方為勝方。依據羽球規則7.4假如分數到達20平分,某方連續獲得2分獲勝此局。7.5假如分數到達29平分,獲得第30分的一方獲勝此局。7.6勝一局者,在次局比賽時擁有先發球權。 | 周財勝 | 0 |
48 | 前3拍 | First three shot | 羽球比賽開始後的前面3次拍擊。羽球比賽時1分的取得,可能須經過來回數拍甚至數十拍。由於前3拍如果處理的好,則較易形成我方主動的情勢,提高得分的機會。在訓練及比賽時教練及選手特別注重前3拍的處理手法。第一拍為發球,主被動比大約為4:6,須注意發球的質與時機的配合調整,不讓對方輕易取得主動機會。第二拍為接發球,主被動比大約為6:4,如接發球能取得主動,則能在往後的擊球中獲得主動優勢。第三拍多為被動,因此須練好過渡及以守反攻的防守技術手法,期能改變被動為主動的情勢。比賽中前3拍的處理優劣結果,常常形成主被動情勢的抵定,也同時影響得分勝負的機會。羽球比賽尤其雙打及混雙非常重視前3拍技術手法的執行,在教練及學者也同時注意前4拍及前6拍的影響。 | 涂國誠 | 0 |
49 | 前場區域 | fore court | 羽球場地競賽雙方距離球網各約2.2公尺以內的區域。在前場區域的基本擊球技術包括手法與步法,手法為搓球、勾球亦稱髮夾球、推球、撲球和挑球;步法則為往前跨步、墊步、跳步及前場應用原心的啟動及回動。處理前場球時必須十分專注、反應敏銳與細膩小心,稍有大意極易造成主動性或受迫性的致命失誤。 | 涂國誠 | 0 |
50 | 後場區域 | back court | 羽球場競賽雙方距離端線向內1.5公尺的區域。後場的擊球主要是回擊對方擊至己方後場區域靠近端線的來球。後場區域的基本擊球技術包括手法與步法,手法包括長球、切吊球、殺球等,有攻擊、有爭控(互搶主動)也有過渡性防守的功能;步法包括後退跨步、併步、跳步、墊步、後場應用原心的啟動及回動,皆為羽球競賽必備的重要技術。 | 涂國誠 | 0 |
51 | 挑球(羽球) | lop shot, underhand clear | 羽球前場擊球技術之一,是一種防守性技術。來球於前場位置並低於球網時,以低手擊球法將球擊成既高又遠達到端線上方並垂直落下,迫使對手退到後場擊球,減弱其進攻威力,使自己有更多時間返回原心位置。挑球依擊球時握拍形式的不同,分為正拍挑球與反拍挑球。正拍挑球在擊球前,手肘微彎前伸,前臂充分外旋,手腕盡量放鬆;擊球時右腳向前跨出成弓箭步,擊球位置選在右腳前約45度,球拍快速由下往上向前揮動,挑出的是直線高球;若將擊球位置選在靠近右腳內側擊球,挑出的是斜線高球。反拍挑球在擊球前,手肘微彎前伸,手腕盡量放鬆,前臂充分內旋,以拇指帶動手腕由屈至後伸閃動揮拍擊球;擊球時右腳向左邊前跨出一步,擊球位置選在右前,球拍由下往上直線揮動,挑出的是直線高球;若將擊球位置選在靠近右腳外側擊球,挑出的是斜線高球。 | 盧正崇 | 0 |
52 | 高長球 | clear | 羽球後場擊球技術之一,是一項防守的擊球技術。從球場的端線,使用高手擊球法,將球高擊至對方端線的高弧度飛行球。依擊球時握拍形式的不同,可分為高手正拍長球與高手反拍長球。依擊球手法的不同,可分為正拍、繞頭和反拍三種。以又高又遠的飛行弧線回擊至對方後場區域的端線附近,減弱對方攻擊性。是在高空飛行位移距離最長的球,讓對手移動最遠的距離,藉此消耗對手體力,並爭取回防時間,有利於下一次來球的準備動作時間。 | 盧正崇 | 0 |
53 | 得分(羽球) | Point | 羽球獲得分數的規定。羽球比賽規則的勝負是以21分制定每局的勝負,球員發球後獲勝的一方,稱為得一分。依據國際羽球規則規定,如接球方犯規或球拍擊後落在接球方場地有效區域內地面而停頓,則發球方得一分,發球方再由另一發球區發球。如發球方犯規,或球拍擊後落在發球方場地有效區域內地面而停頓,則接球方得一分,發球方喪失繼續發球的權利,同時接球方成為發球方。 | 周財勝 | 0 |
54 | 接殺球 | return smash | 羽球中場擊球技術之一,在單、雙打競賽中是防守的最重要關鍵技術,可分為正拍接殺球和反拍接殺球。在己方不同的位置上處理對方殺球,可用擋直線短球及勾斜線對角的技術手法,將球回擊至對方網前。另外,接殺球還可以正、反手挑高球和正、反手抽平球回擊至對方的後場區域。以右手握拍為例,擊球前準備動作面向來球;球來時身體雙膝彎屈,站穩下盤有利於抓準擊球點發力,手臂前伸視來球方向由右或左引拍,手腕外轉以手指捏握把,拍頭略為舉起朝上;擊球時,前臂內旋閃腕,以手指握緊球拍揮向前上,視擊至前或後場所需的力量、方向、角度及落點,調整拍面推送、切送、挑上或平抽;擊球後,身體回正,恢復準備姿勢,球拍收回胸前。 | 涂國誠 | 0 |
55 | 推球(羽球) | push shot | 羽球的前場擊球技術之一,是將對手擊至前場位置較高的來球,以飛行弧度較平的路線回擊至對手端線的一種前場擊球技術。球拍舉起略高於球網,將越網而過的球,用手腕擊球的方式,將球快速推至對方較難回擊處的擊球法,屬於主動擊球技術。依擊球時握拍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正拍推球與反拍推球。由於擊球點高、動作小、距離短、速度快,且落點有變化,因此增加對手回擊的難度,是從前場攻擊對手後場端線具有威脅性的進攻技術,由於此技術有相當大的侵略性,在單、雙打中都很常用。 | 盧正崇 | 0 |
56 | 殺球 | smash | 羽球的後場擊球技術之一,是擊球力量最大、速度最快的主動擊球技術。以球拍正面從高處快速向前下壓擊球,擊到對方的場區內,因速度快、威力大,容易造成對手失誤,是進攻得分的重要技術。依擊球時握拍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正拍殺球和反拍殺球。依擊球力量大小,可分為扣殺、點殺與大力殺。正拍殺球動作與高遠球相同,身體後仰幾乎成「弓形」,擊球位置選在右肩斜前上方的位置,藉由右腳蹬地向前,獲得較大的力量。擊球瞬間,前臂帶動手腕由伸到屈快速閃動,以球拍正面全力向前下壓擊球。反拍殺球以反拍握法揮擊,擊球點與正拍殺球一致,因擺動力臂縮短,因此力量較小,強調準確性與擊球質量,只能做為突擊進攻技術。 | 盧正崇 | 0 |
57 | 場 | Set | 羽球比賽勝負判定的依據。羽球比賽的勝負,依據國際羽球規則之規定,一場比賽以三局兩勝制定勝負,凡一方的球員,先獲得21分時,稱為贏得第一局。如無法連續在第二局獲勝,將進行第三局比賽,獲得兩局勝利一方,稱為勝方,凡完成上述兩局或三局賽次,判定勝負時,稱為一場比賽。 | 周財勝 | 0 |
58 | 湯姆斯盃 | Thomas Cup | 國際羽聯以第一任主席湯姆斯先生(Sir George Thomas) 之名舉辦的國際男子羽球團體錦標賽,獎盃湯姆斯杯由湯姆斯所捐贈。原定1941年前後舉辦,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項杯賽被耽擱下來。二戰結束後,國際羽聯於1948 1949年間,在蘇格蘭舉辦了第一屆湯姆斯盃賽,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個名稱刻在湯杯上的國家。從1982年起,該項團體賽改為每兩年舉辦一屆,賽制也從以往兩天9場5勝(5單4雙)改為一天5場3勝(3單2雙)。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湯姆斯杯高28釐米,包括把手的寬距為16釐米,由底座、杯形和蓋三部分構成,在蓋的最上端有一個運動員的模型。該杯前部刻有︰「喬治‧湯姆斯‧巴爾特於1939年贈送國際羽球聯合會組織的國際羽球冠軍挑戰杯」的詞句。 | 周財勝 | 0 |
59 | 發球(羽球) | serve | 羽球運動的重要基本技術,亦是羽球運動技術中唯一不受到對手回擊球影響,而隨運動員自由意志、完全掌控運用的技術,也是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羽球發球可分為正拍發球與反拍發球。依飛行的弧線和落點的不同,可分為發高遠球、平高球、平快球、網前球;反拍發球動作由於受揮拍距離較短的限制,無法發高遠球。發球方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根據對方的站位、擊球能力、擊球路線和當時的思想狀態等因素,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發球的方式。發球質量往往直接影響一個回合比賽的主動與被動,純熟的發球技術,將使發球方處於優勢之地,甚至勢如破竹的瓦解對手的攻勢,甚至造成對方直接回球失誤;相對的,若是發球不好,每次發球掛網或出界,將提升直接失分的機會。 | 盧正崇 | 0 |
60 | 奧林匹克羽球賽 | Olympic Games badminton competition | 世界上最受矚目的羽球大賽。國際奧委會與國際羽總是兩個不同的組織,但是他們互相配合、相互認可。1970年國際羽總就著手準備進入奧運會的工作,但直至1985年6月5日,在國際奧委會第九十次會議上才決定將羽球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988年漢城奧運會,羽球被列為表演賽。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終於將羽球設為正式比賽項目。奧運會羽球賽不僅是當今世界羽球運動最高級的賽事,且更具象徵意義。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的第二十屆奧運會上,羽球也曾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隆納舉行的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羽球項目設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和女子雙打4個項目。1996年亞特蘭大舉行的第二十六屆奧運會上,再增加了羽球男女混合雙打項目,至此羽球項目共計有5面金牌,也象徵著羽壇歷史進入另一個嶄新的世紀。 | 周財勝 | 0 |
61 | 搓球(羽球) | stale shot | 羽球的前場擊球技術之一。搓球時利用球在形狀及重心上的特殊性,用拍面輕快、細膩的搓擊球座的左側或右側下部,使擊球過網後呈現不同軸的旋轉與翻滾,增加對方不易掌握回擊時機及適當拿捏擊球部位的困難度,造成其回擊上的不佳及失誤,而能使己方獲得主動的控制權。良好的搓球手法能掌控前場優勢,迫使對方只能將來球挑高,替己方製造進攻得分的有利機會。搓球分為正拍搓球與反拍搓球。以右手握拍為例,擊球前跨步側身向右邊或左邊網前,以正手或反手握拍,球拍隨前臂伸向右前或左前上方斜舉。擊球時,球拍舉高近網前,如以正手握拍,則前臂向外旋轉,手腕由後向前、由伸而內收,以手指輕捏握把;如以反手握拍,則前臂向前伸且外旋,手腕由內收至外轉的小弧形擺動,使球拍在手腕與手指的微小弧狀揮向斜下,輕快的搓擊來球的右下或左下底部,使球旋轉翻滾過網。 | 涂國誠 | 0 |
62 | 跳躍殺球 | jumping smash | 以跳躍的方式在高處的擊球點上快速扣壓至對方場區的攻擊性動作。是一種主動進攻最具威力的擊球技術。跳躍殺球具有力量大、球速快、飛行時間短促、落點近網、入射角小(攻擊面大)、對手不易處理的特點。是有利於己方得分的最佳技術手法,如與不同的殺球手法交替使用,可掌控空間和時間的主動情勢,亦可限制對方進行反擊的戰術作用。如結合長球、切吊球等等的運用,能達到最佳的戰術效果。當對方擊出後場高球,先判斷來球的落點,迅速移動至最佳擊球位置(擊球點的正下後方),以右手握拍為例,到位後雙腳屈膝降低重心,做好蹬地擊球的準備,蹬地後於空中,身體右肩向左後轉並同時後仰,挺胸腹成弓狀,以蓄積腰腹力,接著右上臂往右後擺,前臂自然向後甩擺,手腕後伸增加揮拍距離,緊接著前臂帶動球拍繞頭往後引拍,此時握拍要放鬆,隨後收腹帶動右上臂往右擺甩,肘部引前臂全速往前上揮動,手腕充分後伸,引導球拍由後向前揮動,前臂內旋,屈腕前扣,閃腕施力重擊,擊球瞬間手掌需握緊拍柄,以球拍正面擊球座的後部,讓球快速的以直線向下飛射入對方場區。 | 涂國誠 | 0 |
63 | 網前球 | net shot | 羽球的前場擊球技術,當來球落向前場區,用挑球、網前短球、刷球、平推球、撲球、搓球和勾球等前場擊球技術回擊,統稱為網前球。網前球的每一項擊球技術皆可經由正、反拍擊球技術完成,擊出直、斜不同飛行弧度的球。依擊球點位置的不同,前場擊球可分為前場高位手法擊球和前場低位手法擊球兩種,前場高位手法擊球包含放、搓、推、挑、撲、刷,要求動作一致性,此類網前球由於飛行距離短,具攻擊性,可組織再次主動進攻的機會。前場低位手法擊球包含挑、放、勾,屬於被動擊球技術。利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概念,讓對手移動最遠的距離,爭取回防準備時間。 | 盧正崇 | 0 |
64 | 撲球 (羽球) | net smash | 羽球的前場擊球技術之一,也稱為網前殺球,是網前主動擊球技術。當球剛過網上方,以正或反拍擊球法擊球時,閃動手腕前去撲擊,輕彈殺球過網直向空檔或對手身上。依擊球時握拍形式不同,分為正拍撲球與反拍撲球。正拍撲球時,因球離網較近,要使用食指帶動手腕由上往下揮拍撲球,避免觸網違例。反拍撲球時,因球離網較近,要使用拇指帶動手腕由上往下揮拍撲球,避免觸網違例。由於擊球點高於網,具進攻壓迫性,常能直接得分或製造下一拍主動擊球的機會。施展此技術必須反應快、動作小與主動擊球意識高。 | 盧正崇 | 0 |
65 | 戰術意識 | First three shot | 羽球比賽經驗及戰術運用組織形成的概念。是比賽時針對察覺對手的身體、心理、技能、戰術各部分的能力評估分析後,所形成的戰術意識,並依此戰術去執行比賽。此也依個人戰術意識經驗的充分有關。比賽時對對手的認知情形做出評斷,而對評估越有信心則意識會加強,戰術的執行更積極。 | 涂國誠 | 0 |
66 | 優霸盃 | Uber Cup | 國際羽聯以以優霸夫人之名舉辦的國際女子羽球團體錦標賽,獎盃優霸盃由優霸夫人捐贈。優霸夫人全名為貝蒂‧優霸夫人(Betty Uber),是英國30年代著名女子羽球運動員,從1930至1949年期間,曾多次奪得全英羽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比賽冠軍。優霸夫人退役後仍對羽球運動情有獨鍾,積極推動羽球運動發展。優霸夫人有感於世界男子團體錦標賽已然成立,也希冀世界女子團體錦標賽正式舉行。於是她在1956年的國際羽總理事會上,正式捐贈纪念獎盃給國際羽總,倡議舉行女子世界性賽事,因此優霸盃(Uber Cup)順勢創辦,而優霸夫人也親自主持了第一屆優霸盃比賽的抽籤儀式。優霸盃賽制與湯姆斯盃賽相同。在1982年以前每三年舉行一次,比賽採用七場四勝制。自1984年開始,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採用五場三勝制。1981年國際羽總和世界羽聯合併為國際羽總時,決定將優霸盃賽與湯姆斯盃兩大世界性賽事,在同時同地舉行,並相應改為每兩年舉行一屆。回顧1956年第一屆比賽時只有10個國家參加,但是到2010年,與此盛會之國家已達到147個國家,可謂真正的世界性競賽活動。 | 周財勝 | 0 |
67 | 擊球位置 | Striking position | 羽球訓練及比賽重要的要素之一。擊球者位置與羽球位置的關係會影響擊球的品質。例如在單打技術要求上就非常強調「早、高、前」的擊球位置。因此,適當的擊球位置是羽球學習者重要的功課,當然這與步法有重要的關係。羽球擊球位置包含:以擊球者為依據的高手擊球位置、近身及身體兩側位置及低手擊球位置;另以場地為依據可分為前場擊球位置、中場擊球位置及後場擊球位置;再以持拍手分別可有正拍擊球位置即反拍擊球位置之分。 | 涂國誠 | 0 |
68 | 擊球拍面 | Striking surface of racket | 控制球體飛行速度及方向的依據。擊球拍面控制得好可以使羽球飛行軌跡改變,增加各種不同手法的變化性。例如在長球擊球拍面角度的改變上,就可分為攻擊性長球及防守性的高遠長球。切吊球、切殺球及滑拍擊球拍面的不同,網前小球的搓、拉、旋切等,都是藉著擊球拍面的角度不同產生更豐富的變化,這也是羽球運動與其它運動較為特殊的地方之一。 | 涂國誠 | 0 |
69 | 擊球落點 | Striking position | 判斷選手控球能力的指標。在羽球單打比賽戰術上常說「羽球落四點,敵人不停留」,即在說明比賽選手回擊球後總要回到原心位置,此時如能將球打到離原心位置最遠的場地四個角落,則會造成對手移動最長距離,而疲於奔命形成被動情勢,而我方較易取得主動的機會。因此,羽球擊球落點的控制是比賽時,致勝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 涂國誠 | 0 |
70 | 繞頭殺球 | overhead smash | 將對方擊來的高球,在非慣用手高處的擊球點上,以手臂繞頭快速扣壓至對方場區的攻擊性動作,是一種主動進攻具威力的擊球技術。具有擊球力量大、球速快、飛行時間短促的特點。是有利於己方得分的最佳技術手法,可掌控空間和時間的主動情勢。以右手握拍為例,其技術動作要領是當對方擊出後場高長球時,判斷確定來球落點後,盡可能迅速移動身體到可擊球位置(擊球點右側下方),擊球動作與正手殺球相同,只是擊球點在偏左肩或左肩外側上方;準備擊球時,身體重心略左傾,擊球時上臂帶動前臂,肘關節向上提高至肩部,引拍繞過頭頂,從左上前方加速揮拍,強調前臂由左向右揮動,快速閃腕向下扣壓,集中全力重擊球座後部或左後部;落地時要注意平衡身體重心,有時以向左後跳躍騰空繞頭殺球,此為羽球選手重要的突擊手法之一。 | 涂國誠 | 0 |
71 | 繞頭擊球 | round the head stroke | 羽球的後場正拍擊球技術,可擊出高長球、吊球、切球與殺球等技術變化,是一項積極主動擊球的技術。羽球落向球員的左側頭上時,該球員以正拍握拍法,繞揮拍擊其左側上方羽球的擊球法。準備動作時身體側身稍向左後仰,重心留於右腳,擊球點在左肩或頭頂左後上方,擊球時上臂帶動前臂,揮拍使球拍繞過頭頂,從左上方加速揮動擊球,而且前臂的內旋動作更明顯。由於回擊角度寬廣,較能取得突擊得分的效果。 | 盧正崇 | 0 |
72 | 蘇迪曼杯 | Sudirman Cup | 國際羽聯以印尼「羽球之父」蘇迪曼之名舉辦的國際羽球混合團體錦標賽,獎盃蘇迪曼盃由印尼羽協以蘇迪曼先生之名捐贈。羽球是印尼的「國球」,蘇迪曼盃是該國羽球協會代表印尼的國家與人民,捐贈予國際羽總的一座獎盃。蘇迪曼是印尼羽球協會的創始人之一,有印尼「羽球之父」之稱,當他去世之後,印尼羽協為紀念蘇迪曼先生對羽球運動的貢獻,以蘇迪曼先生之名,贈與國際羽總一只造價2,700萬盾,當時约合15,000美元,的金質獎盃----「蘇迪曼盃」(Sudirman Cup),該盃的盃身由純銀鑄成,外表鍍有純金、盃高80吋、寬50吋、重12公斤。1989年國際羽聯開始舉辦蘇迪曼盃於,是羽球三大世界性的團體賽之一。 | 周財勝 | 0 |
73 | 交換場地(羽球) | Exchange site | 羽球比賽雙方球員互換場地的規定。羽球規則規定:三局兩勝制的比賽中,第二局及第三局的開始,或第三局比賽中間,如有一方球員先贏得下列分數時,雙方球員應互換場地。第一局先贏得21分者為勝方,雙方球員應互換場地,進行下一局比賽。第二局先贏得21分者為勝方,如雙方球員各獲勝一局,雙方球員應互換場地,將進行第三局比賽。第三局一方球員先贏得11分者,雙方球員應互換場地。 | 周財勝 | 0 |
74 | 世界殘障羽球錦標賽 | World Para-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國際羽球聯合會所舉辦的世界性殘障羽球重大賽會,每2年舉辦一次。殘障羽球競賽在1990年代已經開始在國際上各個國家發展,1998年第一屆世界殘障羽球錦標賽在荷蘭舉行,每2年舉辦一次。直到2011年殘障羽球競賽組織納入國際羽球聯合會旗下成為殘障羽球委員會之後,所有國際性的重大賽事都由國際羽球聯合會主辦。其中最重要的大型賽事就是世界殘障羽球錦標賽。這項賽事維持每2年舉辦一次。參賽選手須先經由國際羽聯指派的體位分級師,依據選手的殘障程度分級。競賽項目分為6個體位分級,其中級別分為2大部分,分別是輪椅組及站立組。輪椅組分為WH1和WH2兩級,站立組分為SL3、SL4、SU5與SS6四級,全部共六級。每個體位都設立有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賽程,開放給所有國家選手報名參賽。 | 洪欣正 | 0 |
75 | 世界聽障羽球錦標賽 | World Deaf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國際聽障運動總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s for the Deaf, ICSD)每4年舉辦一次之世界性聽障羽球重大賽會。國際聽障運動總會負責聽障奧運和所有聽障項目世界級比賽的舉辦。世界聽障羽球錦標賽從2003年起開始舉辦,每4年舉辦一次。2003年第一屆在保加利亞索菲亞舉行9天的賽程。2007年第二屆在德國穆罕舉行,我國聽障羽球隊第一次參加,獲得男子雙打銅牌。2015年第四屆開始增加青少年組賽程。 | 洪欣正 | 0 |
76 | 羽球輪椅操控訓練 | Badminton wheelchair controlling training | 殘障羽球輪椅組的運動員對輪椅移動之操控能力的訓練。殘障羽球輪椅組的競賽中,運動員對於輪椅移動控制能力的要求十分重要,就像一般羽球運動員的雙腳,移動在球場上的步法,控制得宜就能有效回擊來球,所以輪椅移動的操控訓練對於輪椅羽球運動員來說,顯得特別重要。在輪椅羽球的比賽中,輪椅移動大多是前後為主,左右移動為輔。即使是輪椅羽球競賽,比賽的節奏也是十分快速,因此快速有效的前後移動對於輪椅選手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在WH1和WH2的選手力量上有些微差異,但是對於輪椅操控訓練同樣重要。 | 洪欣正 | 0 |
77 | 身心障礙羽球 | Disability Badminton | 身心障礙者從事的羽球運動。身心障礙羽球分為肢障羽球、聽障羽球和智能障礙者羽球。每2年舉辦一次的中華民國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中,每屆都將該三類身心障礙羽球列為比賽種類,國際間亦有針對該三類羽球舉辦的國際比賽。參加身心障礙羽球競賽者必須是身心障礙者,比賽並依醫學鑑定分級。醫學鑑定分級評定標準由各類國際身心障礙體育運動組織的醫學委員會制定,醫學鑑定分級的目的在確保競賽在公平、公正和安全中進行。專為智能障礙者舉辦的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有智能障礙者羽球項目,惟該比賽以聯誼性質為主要目的。 | 洪欣正 | 0 |
78 | 亞太聽障羽球錦標賽 | Asia Pacific Deaf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亞太聽障運動總會(Asia Pacific Deaf Sports Confederation, APDSC)授權辦理之亞太地區最高層級聽障羽球單項運動競賽,每4年舉辦一次,APDSC所屬之會員國均可派隊參賽。第一屆賽事於2004年假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臺灣於2014年在高雄市舉行第四屆賽事,共有9個國家來臺參賽,我國共計獲2金2銀2銅、位列第二,次於韓國3金3銀4銅。 | 洪欣正 | 0 |
79 | 亞洲殘障羽球錦標賽 | Asian Para-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亞洲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Asia Confederation, BAC,簡稱亞洲羽聯)舉辦的亞洲地區殘障羽球主要賽事。亞洲羽聯是國際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簡稱國際羽聯)的區域性組織。由於在2011年開始,國際性的殘障羽球運動推廣和發展納入國際羽聯旗下,亞洲羽聯自然成為亞洲地區殘障羽球運動的負責組織。殘障羽球競賽在亞洲參與的運動員還不多,因此亞洲殘障羽球錦標賽無法定期性的舉辦。 | 洪欣正 | 0 |
80 | 特殊奧運羽球 | Special Olympics Badminton |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特殊奧運會)的羽球競賽種類。特殊奧運會是針對智障者(孩童及成人)所舉辦的運動會。在夏季特殊奧運會中,羽球是27個比賽種類之一。所有特殊奧運羽球賽必須遵守國際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簡稱國際羽聯)的羽球規則。國際羽聯未涵蓋的競賽項目,由國際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羽球規則規定。若國際羽聯規則與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羽球規則衝突時,應遵守國際特奧會規則規定。特殊奧運羽球正式比賽,分為單打、雙打、融合雙打、男女混合雙打、融合男女混合雙打、個人技術賽以及羽球低能力組。 | 洪欣正 | 0 |
81 | 特殊奧運羽球低能力組 | Lower Ability Group of Special Olympics Badminton | 特殊奧運羽球正式比賽中的一項競賽組別。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羽球是27個比賽種類之一。羽球低能力組是其中一個競賽項目。低能力組的比賽項目及規則重點如下:(一)目標發球:運動員共有10次發球機會,將球發到對方單打球場的界內即可。運動員應在前發球線後發球。每成功發球1次得1分;(二)回球過網:運動員有10次回擊球機會,傳球者從對方中區將球發向運動員區,運動員將球回擊至對方單打場內。將球成功回擊至對方單打球場內,每次得1分;(三)接發球:運動員有10次接發球機會,傳球者從對方發球區將球發向運動員區,運動員將球回擊至對方單打場內。每成功接發球1次,並將球回擊至對方單打場內得1分。 | 洪欣正 | 0 |
82 | 特殊奧運羽球個人技術賽 | Personal Skills of Special Olympics Badminton | 特殊奧運羽球正式比賽的一項競賽組別。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羽球是27個比賽種類之一。個人技術賽是其中一個競賽項目。個人技術賽的比賽項目及規則重點如下:(一)用手傳球:1.傳球者(通常是教練)手臂處執5只羽球,以投擲飛鏢的方式將羽球擲向運動員。2.運動員手持球拍擊球,每擊中1球得1分;(二)球拍傳球(過頂球):1.傳球者(教練)每次擲1只羽球,以低手擊球方式將羽球擊向高空發向運動員。2.運動員有5次擊球機會,每擊中1球得1分。3.無論運動員錯失或擊中羽球,傳球者應迅速發下1球,繼續計數;(三)向上擊球比賽:1.運動員連續在空中擊球。2.30秒內每擊中1球得1分。3.如果羽球落地,則提供另1個羽球繼續計數;(四)正手擊球:1.運動員站於距球網約2英呎處,傳球者(教練)站於球網的另一方。2.傳球者以低手發球的方式,將球擊向運動員的正手處。3.運動員有5次擊球機會,正手擊球每成功1次得1分;(五)反手擊球:發球規則與計分規則與正手擊球相同,只是傳球者(教練)應將球發向運動員的反手處;(六)發球:1運動員在任一邊發球區內有5次發球機會。2.如果不能採用低手發球,可選擇高手發球。3.球落入正確的發球區內,每次得分10分。4.發球後,球落在發球區外得0分;(七)最終得分:將6項個人技術賽的每項得分相加所得的總分即為最終得分。 | 洪欣正 | 0 |
83 | 國際羽球聯合會殘障羽球委員會 | Para-Badminton Commission of 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 國際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簡稱國際羽聯)的委員會組織,是國際殘障奧運委員會的委員,也是國際殘障羽球推動與管理的組織。該委員會負責殘障羽球運動的國際推廣、發展、規則制定和管理。殘障羽球國際組織自2011年併入國際羽聯成為其旗下一委員會組織。國際羽球聯合會殘障羽球委員會由國際羽聯直接指派11位成員組成,提供專家技術建議。委員會下設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由4位成員執行實際業務。 | 洪欣正 | 0 |
84 | 殘障羽球 | Para-Badminton | 身體的上肢或下肢傷殘者從事的羽球運動。殘障羽球國際性組織建立於1996年,名稱為國際殘障羽球協會(International Badminton Association for the Disabled, IBAD)。在2011年併入國際羽球聯合會(BWF)之下成為一委員會組織,負責推廣、發展和舉辦全球性的殘障羽球活動和賽事,現已成為運動人口逐漸增加的殘障運動項目之一。殘障羽球規則也已併入到一般羽球規則當中,為符合公平競賽的原則下,目前國際羽聯(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實施的殘障羽球分級制度,分為兩個部分,輪椅組及站立組。輪椅組分為WH1和WH2兩級,站立組分為SL3、SL4、SU5與SS6四級,全部共六級。 | 洪欣正 | 0 |
85 | 殘障羽球分級制度 | Para-Badminton Classification | 國際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簡稱國際羽聯)實施的殘障羽球分級制度。殘障羽球分級分為兩個部分,輪椅組及站立組。輪椅組分為WH1和WH2兩級,站立組分為SL3、SL4、SU5與SS6四級,全部共六級。輪椅組WH1級運動員軀幹能力受損較為嚴重,所以比賽中急停轉向和擊球時,身體一般較易傾倒,需臂力協助身體回復位置,身體可延伸擊球的幅度也較小。WH2級選手的軀幹能力幾無受損,其中部分選手能用腿力協助身體延伸或平衡,賽中甚可做出完全延伸身體,連貫手臂擊球。站立組SL3和SL4級是站立下肢組,SL3的下肢能力較SL4差,通常無法長距離有效行走,而SL4選手通常可走長距離,也可跑動。最顯見的例子是截肢類選手,如為一側截肢達到膝上高度,至少就落在SL3級別,而同為一側截肢但截至膝下長度,則會分在SL4。SU5級是站立上肢組,其中包含執拍手和非執拍手受損選手,他們的下肢能力一般無損。非執拍手失去部分功能的選手,較執拍手問題常見,賽中常可見到這組選手跑跳快速,而受損的非執拍手在救球時,比一般選手難以延伸,因此平衡及速度等表現受到影響。SS6級是身材矮小組,需量測其身高及臂長和加總,三者須低於規定長度。參加殘障羽球比賽的選手,需具有國際帕委會規定八項「障礙類別」中的障礙,分別是「張力異常」、「平衡障礙」、「不自主動作障礙」、「肢體缺損」、「被動運動角度缺陷」、「肌力缺損」、「肢體長度差」及「身材矮小」,而且需要由分級師客觀測定選手的障礙程度是否達規定低標。 | 洪欣正 | 0 |
86 | 殘障羽球規則 | Para-Badminton Regulations | 殘障羽球比賽中,選手須共同遵守的規定與法則。在國際羽球聯合會(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制定的羽球規則中包含殘障羽球規則,除了計分方式和一般選手比賽相同外,仍有一些不同之處:(一)發球:輪椅羽球發球時,發球員與接發球員的輪椅必須固定不能移動位置;發球員的球拍擊球瞬間,整個羽球應在發球員腋窩之下。站立羽球發球時,發球員的球拍擊球瞬間,整個羽球應在發球員腰部之下;(二)犯規:輪椅羽球整個輪椅視為球員身體的一部分;(三)繼續比賽:除規則允許之外,比賽應自第一次發球起繼續不斷,直到該場球賽結束。選手為了導尿可以在1場比賽中有不超過3分鐘的離場,但必須有職員陪伴。選手可以被允許盡快地修理故障的輪椅,如果選手必須離場必須有職員陪伴;(四)活動的限制:當球員擊球的瞬間其軀幹必須部分與輪椅的座位接觸。在比賽中雙足必須與腳踏接觸,雙足可固定在腳踏上。在比賽中雙足的任何部分在任何時間都不得與地面接觸,尤其是選手不得用雙足做煞車或支撐。在選手擊球前及擊球瞬間,不得用手觸及地面或支撐。在比賽中,裝置的腳踏不得觸及地面;(五)輪椅裝備:選手的軀幹可用彈性皮帶固定在輪椅上。輪椅可裝置後方的支撐輪,並向後延伸超過主輪。 | 洪欣正 | 0 |
87 | 羽球輪椅 | Badminton Wheelchair | 下肢傷殘者從事羽球運動所使用的輪椅。羽球輪椅代替了下肢傷殘運動員的雙腳,在球場上移動以順利回擊來球。羽球輪椅的製作需要根據使用者的傷殘情形及體型作為量身訂做的依據,以符合使用者的運動功能與動作的進行,特別是競賽型的運動員,對於羽球輪椅的適合度與場上移動的要求更為嚴謹,因為一具適合的羽球輪椅將使使用者在球場的移動靈活性提高,改善運動員的缺點並提高其優勢,進而發揮最大的功效。羽球輪椅在使用安全性的考量上裝置前輔助輪和後輔助輪,前輔助輪是為防止運動員往前移動接下手球時,軀幹下彎造成重心過於向前導致輪椅向前翻的危險;後輔助輪是為防止運動員抬頭往後移動回擊上手球時,軀幹過度後彎造成重心過於向後導致輪椅向後翻的危險。 | 洪欣正 | 0 |
88 | 聽障羽球 | Deaf-Badminton | 聽覺障礙者所從事的羽球運動。1985年洛杉磯聽障奧運開始,聽障羽球列為正式競賽種類。參加聽障羽球競賽者必須是聽覺障礙者,比賽並依醫學鑑定分級。國際聽障運動總會(ICSD)自2015年9月起頒布新制聽力檢測辦法及圖表,符合從事聽障羽球運動選手的規定是優耳聽力損失55分貝以上,具醫學中心開立之證明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聽障國民。比賽時球員不得配戴人工電子耳與助聽器上場,違反者取消資格,比賽成績不予計算。在比賽規則上,聽障羽球規則和一般的羽球規則完全相同。 | 洪欣正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