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分類快速瀏覽

人文
社會
自然
方法論
其他綜合學科
田徑
水域
體操
球類打擊標的
球類隔網
球類對抗
技擊
舞蹈
傳統體育
其他綜合術科
身心障礙運動

業餘運動精神 Amateurism

人氣: 1605 / 撰稿者: 許立宏
純粹喜愛運動,不求任何金錢或物質回報的運動精神。「愛」(to love)是業餘運動精神的本質,這是一個人對運動的一種正面心智狀態及習性傾向,若將其合法化及義務化,並將其當做為參與運動比賽的唯一標準,而不考慮其他基本且必要的需求時稱之,如各單項運動所需設備、成本、時間等。不過,國際奧會在一開始即以將此英國上流社會的系統加諸於奧林匹克運動員身上。前國際奧會主席布倫達治(A.Brundage)在他任內(1952─1972)曾試圖將奧運會當成單純屬於業餘運動員的運動會。因此,業餘規則一直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全球之挑戰。在1950年代期間前後,有許多所謂「假業餘」(shamateur)運動員出現,這些包括「國家業餘運動員」(state amateurs)或「準職業運動員」。其分別來自社會主義國家(如前蘇維埃共和國、波蘭及匈牙利等)以及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性的業餘運動員」(如美國及西歐)。這兩個團體之國家皆享有來自國家或私人企業財務上的支持或獎勵來訓練他們的運動員。在當時,奧運會主要的目的在於將全世界最好的運動員聚在一起,因此,這樣是很難解決業餘運動員之問題。基於上述的背景及生存壓力,國際奧會及其它許多運動協會組織已修改其規則。將有關業餘的規定取消,並開放給全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包括職業運動員)來參加比賽。
分類: 人文 > 運動倫理學
中文關鍵詞: 假業餘運動員國家業餘運動員 職業運動
英文關鍵詞: shamateurstate amateurs professional sport
延伸閱讀: Segrave, J. (1988). Toward a Definition of Olympism. In J. Segrave, amp; D. Chu (Eds.) Olympic Games in Transition (pp. 149-161)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mri, U. (1986). The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s of Olympism and the Olympic Idea. In M. L. Kroee, amp; E. M. Jaeger (Eds.)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V. 3.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pp. 199-205)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July 21-24, 198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訊息回報

驗證碼圖,請按此圖,在新視窗查看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