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分類快速瀏覽

人文
社會
自然
方法論
其他綜合學科
田徑
水域
體操
球類打擊標的
球類隔網
球類對抗
技擊
舞蹈
傳統體育
其他綜合術科
身心障礙運動

體適能指標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

人氣: 1933 / 撰稿者: 謝立文
檢測人們身體適應能力(physical fitness)的身體質量或運動表現變數。國內外體適能指標不外乎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敏捷度、速度、平衡感和瞬發力。教育部較強調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肌力與肌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柔軟度(flexibility)和體重(weight)。體適能指標測量的基本考量如下:(一)測量範圍應該要能包含低功能與高表現族群;(二)測量能力須能透過運動來改變測量分數;(三)一個人的體適能狀態要能準確充分反映在測量分數上。教育部推動的體適能測驗包括六項:(一)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二)坐姿體前彎;(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四)立定跳遠;(五)800公尺及1600公尺跑走;(六)3分鐘登階測驗。
分類: 方法論 > 體育統計與測驗
中文關鍵詞: 心肺適能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體適能體重
英文關鍵詞: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flexibilitymuscular strength and edurancephysical fitnessweight
相關文獻: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http:www.fitness.org.tw/ Baumgartner, T. A., Jackson, A. S., Mahar, M. T., amp Rowe, D. A. (2003).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張至滿(1999)。體育測量與評價 (2nd ed.)。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訊息回報

驗證碼圖,請按此圖,在新視窗查看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