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體適能教育模式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體適能教育模式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Jewett、Bain 與 Ennis於1995年提出的五大體育課程模式之一,在體育課程中的價值取向屬於學科精熟導向。課程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內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理論以增強或改善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形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發展有關健康的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課程設計上,小學時期可將體適能活動融入課程安排中,或結合動作技能的學習,並加入運動知識,核心課程是以學生終身體適能發展為主。課程內容包含:相關遊戲、有氧活動及體能訓練;教材來源及教學方式則可透過課本、教師自編、錄影帶、投影片、學習單、家庭作業等多元方式應用,必要時評量學生成就及獎勵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在角色扮演上,以引導具有動態的活動課程、教導學生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劃周全的體適能測驗與諮詢、適時的加入體育家庭作業以發展學生的體適能。
相關文獻: Jewett, A. E., Bain, L. L.,&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2nd ed.). Dubuque, IA: WCB Brown&Benchmark.
黃月嬋(2004)。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務。載於張春秀(主編),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頁51-78)。臺北縣:冠學文化。
延伸閱讀: 李雅燕(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鐘敏華(1998)。體育課程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之實施探討。花蓮師院學報,8,123-150。
陳彥宏(2001)。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