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體育教學評量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體育教學評量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主要內涵可包括下列三大目標領域:(一)認知:對動作技能原理、原則、運動規則、戰術戰略、運動安全相關觀念、學習方法策略等知識的了解;(二)情意:努力、團結、合作、互助、公平競爭、遵守規範、負責等良好社會行為表現;(三)技能:體適能促進技能及運動技能。評量時機可分為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提供師生連續性的回饋資料,幫助教師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情形,可供學習過程中課程調整之用;總結性評量是在教學告一段落時評估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依評量結果的解釋則包括(一)常模參照:將測驗結果與同儕比較,分析學生之間的優劣,常以百分等級或標準分數表示,如體適能測驗的百分等級或技能測驗的高低分數;(二)標準參照:教師事先設定一絕對標準,考驗學生是否已達要求程度,如游泳能完成25公尺,每天運動30分鐘等。評量資料蒐集可透過技巧測驗、觀察、學生日誌、歷程檔案、紙筆測驗、訪談、家庭作業、紙筆測驗、報告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方式進行。評分標準常用的準則有學生的表現情形、進步情形、努力情形、學習態度和行為表現等面向。
相關文獻: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ink, J. E.,1998)
蕭明芳(2009)。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閱讀: 陳春蓮(2004)。體育教師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志軒(2009)。健康與體育領域實施歷程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