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分類快速瀏覽

人文
社會
自然
方法論
其他綜合學科
田徑
水域
體操
球類打擊標的
球類隔網
球類對抗
技擊
舞蹈
傳統體育
其他綜合術科
身心障礙運動

移位攻擊形式 shift offensive formation

人氣: 344 / 撰稿者: 陳良嶋
躲避球比賽中,球員利用持球跑動移位,用以獲得攻擊機會的一種團隊攻擊方法。球隊在比賽開始時,外場球員僅配置一名者居多,或因外場球員獲得生還而致外場人數減少;外場人數減少之後,為有效發揮戰術功能,充分活用外場球員,靈活移位、積極接應的移位攻擊形式可獲得廣泛的攻擊效果。臺灣早期的躲避球規則限制球員持球移位,2000年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成立後引進國際躲避球規則,球員得持球自由移動,移位攻擊乃應運而生,且普遍為一般球隊所採用。如圖移位攻擊形式(一)。外場球員在己方外場由端線後方持球快速跑動繞道邊線邊緣,對方內場球員被迫移位遠離持球球員,圖(二)球員不攻擊傳球給內場球員,球員接球後獲得攻擊機會。移位攻擊大多被外場球員所運用,其使用時機為:(一)外場球員持球快速移動改變控球角度,逼迫防守隊隨時急速改變防守陣勢,增加防守上的缺失;(二)外場球員未持球時空手移位,接應內場球員的傳球,以克服外場人力的不足;(三)外場主力球員可自由移位隨機攻其不備。
分類: 球類對抗 > 躲避球
中文關鍵詞: 攻擊躲避球傳球
英文關鍵詞: attackdodgeballpass
相關文獻: 青山直志(1993)。強くなる!ドッジボール完全ガイド。日本東京:講談社。 村上としや(2003)。ドッジボール必勝攻略BOOK。日本東京:小学館。
標題:移位攻擊形式詳述:圖1:移位攻擊形式(一)
來源:黃郁茜繪製
標題:移位攻擊形式詳述:圖2:移位攻擊形式(二)
來源:黃郁茜繪製

訊息回報

驗證碼圖,請按此圖,在新視窗查看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