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分類快速瀏覽

人文
社會
自然
方法論
其他綜合學科
田徑
水域
體操
球類打擊標的
球類隔網
球類對抗
技擊
舞蹈
傳統體育
其他綜合術科
身心障礙運動

三線道路接力賽 Three-line-roads relay race

人氣: 611 / 撰稿者: 林丁國
1920年起使用三線道路舉辦的接力賽,是臺灣馬路賽跑之嚆矢。1904年臺灣總督府開始將清代興築的臺北城牆拆除,在原址改建為道路,因中間設置兩大綠地做為安全島,而將道路區分為三個區塊,故稱「三線道路」。1920年臺灣體育協會成立後,6月間在臺北新公園運動場舉辦規模盛大的第一屆全島運動會,由於運動場面積狹小(跑道一圈僅250公尺),對比賽和參觀的人皆極不方便。而後乃使用三線道路當作馬拉松比賽之跑道,也可讓選手與觀眾間的距離更親近,讓觀眾與選手有所互動而更增加參與感;而選手則可邊跑邊欣賞四周風景的變化,有助於心情壓力的疏解。後由總務長官下村宏指示專家規劃三線道路馬拉松賽跑的路徑、距離、時間,以便日後實施。1920年9月二葉會(三井物產會社成立的體育團體)再舉辦「三線道路接力賽」,此為臺灣馬路賽跑之嚆矢,也是空前的長距離接力賽。其方式為每隊由10名選手組成,每人跑一圈3哩(4800公尺),10人共計10圈長達30哩(48公里),起點及終點皆在臺北州廳(辦公處所),途經明治橋、東門、南門、小南門、博物館、新公園、臺北醫院等地。首屆由師範學校、二葉會、臺北中學等3隊參加,比賽時盛況非常,圍觀者眾。1921年2月舉辦第二屆時增加至12隊,選手及觀眾皆大有增加。從1920至1931年間是為每年固定舉辦的賽事,其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每當賽事期間,報紙大幅報導,彷彿地方上的年度盛事,亦對於臺灣田徑運動及馬拉松路跑風氣的提升大有助益。
分類: 人文 > 體育運動史
中文關鍵詞: 臺灣馬拉松賽跑馬拉松賽接力賽田徑運動
英文關鍵詞: marathon race in Taiwan marathon racerelay racetrack and field

訊息回報

驗證碼圖,請按此圖,在新視窗查看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