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運動哲學 sport philosophy
運動哲學 sport philosophy
從形上學、價值論或知識論來反省運動經驗的學術領域。運動哲學所探討的問題類型,從學術分支角度可分成三種類型。形上學類型的問題包括(一)根本真相:如運動技術的本質是一種身體經驗或知識經驗;(二)絕對預設:如瑜珈對人類身體結構的主張為何;(三)終極關懷:如運動生涯的最終的目標、意義與價值為何。價值論類型的問題:如運動為什麼重要?金牌或健康何者優先。知識論類型的問題:如運動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嚴謹度為何不如運動自然科學。運動哲學領域的發展,可大略區分為三階段:(一)原初期(-1960)較偏向哲學,原則與基礎的探究為主流;(二)形成期(1961-1964)受到教育領域研究模式很大的影響,所以研究傾向系統化和綜合化;(三)創發期(1967-)將焦點放在運動經驗本身,直接與系統的檢驗是本期的特徵,有關運動經驗的反省與詮釋大量出現。早期重要的教科書包括五本:格柏和摩根(E. W. Gerber amp; W. J. Morgan, 1972)主編的《運動與身體》(Sport and the body);奧斯特毫特(R. G. Osterhoudt, 1973)的《運動哲學》(The philosophy of sport);艾倫與費伊(D. J. Allen amp; B. Fahey, 1977)主編的《運動人》(Being human in sport);范德沃肯與沃茨(D. L. Vanderwerken amp; S. K. Wertz, 1985)的《運動內外》(Sport inside out);與摩根與米爾(W. J. Morgan amp; K. V. Meier, 1988)主編的《運動哲學探究》(Philosophic inquiry in sport)。
相關文獻: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Osterhoudt, R. G. (1991).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An overview. Champaign, IL: STIPES.
延伸閱讀: Hyland, D. A. (1990). Philosophy of sport. New York, NY: PARAGON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