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臨界動力 critical power
臨界動力 critical power
長時間持續運動而不致疲勞的最高強度。Monod與Scherrer在1965年首次提出臨界動力(critical power)的概念。臨界動力是指個體在臨界動力所對應的運動強度下,將可進行長時間運動而不會發生衰竭,換言之,當個體運動的強度超過此一臨界值時,便無法維持較長時間的運動。一般而言,臨界動力的判斷,須透過2至6次,以非最大運動強度進行衰竭測驗的方式,找出作功與時間的線性,或作功與時間倒數的非線性關係,進而藉由數學運算而計算出臨界動力。臨界動力的概念,與無氧閾值類似,因此,可做為評估有氧能力的指標,亦即臨界動力越高者,其心肺耐力相對會較佳。臨界動力依據不同的運動強度單位或運動項目,也會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應用於跑步、游泳或西式划船項目的「臨界速度」,應用於自行車的「臨界動力」以及等長收縮運動的「臨界力量」等。
相關文獻: 林正常等(譯)(2002)。運動生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Powers, S. K., amp Howley, E. T., 2001)
林正常等(2005)。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閱讀: 楊懿珊、鄭景峰(2010)。臨界負荷檢測方法之探討與應用。載於許美智(主編),運動教練科學(頁11-24)。臺北市: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