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膠州秧歌 Jiao zhou yang ge
膠州秧歌 Jiao zhou yang ge
流傳於中國山東地區膠州灣一帶農村的秧歌小戲。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組隊訓練,從正月初三演至清明結束。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亦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共有六個行當,兩種表現形式,兩種流派和一整套演出程式。六個行當分別是膏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歌舞)和「小戲秧歌」(戲劇),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新」、「大擺隊」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由「打擊樂」、「嗩吶」、「民歌小調」組成。50年代初,經由專業舞蹈工作者從老藝人表演的婦女形象中,利用「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的動律與風韻特點,歸納出「腳擰、扭腰、小臂繞∞字(動肩)、手推、翻腕」等動律基本訓練,著重於腳掌富有彈性,腳跟靈活扭動,這些特點都和過去腳上踩著「蹺板」(特別製成帶有假小腳型的鞋)有關,穿上後只用前腳掌著地,模擬纏足婦女的步態,表現小姑娘剛裹了腳,一落地就疼,走起路來腳步不穩,兩手亂揮舞的形態,這種特點仍是今日「小嫚」舞蹈的動態特徵。
相關文獻: 羅雄岩(2001)。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衛業、紀蘭蔚、馬薇(1987)。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選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