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儺舞 Nuo Dance
儺舞 Nuo Dance
中華民族舞蹈之一,起源於中國周代驅鬼逐疫的的儺祭活動。周代對儺祭非常重視,每年舉行國儺、天子儺、大儺,在民間則有鄉人儺,這種上古的祭祀儀式,據說主祭者 “方相氏”,於作法驅鬼時,手蒙熊掌,戴著黃金四目的面具,並率領十二神獸外及10到12歲的「侲子」120人,發出儺儺……的呼喊聲,驅逐宮室疫鬼,故名為儺。到了漢代的儺祭規模,人數擴大到兩三百人;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儺祭形式變化不大,且逐漸衰退;到宋時,方相氏、十二獸、侲子的角色在儺祭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人物是將軍、門神、判官、鍾馗、小妹、土地、灶神等。隨著儺祭人物的增加,儺儀的宗教性逐漸消退,反而增強戲劇的娛樂性,朱熹亦曰:「儺雖古禮而近於戲。」各地區、各民族的儺舞,在歷代的發展中,過程多與在地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有些地方發展的儺戲,人物更增加關羽、岳飛、楊家將,甚至少數民族的英雄以及保護神,這也讓儺戲各具地方的特色。現存多數的儺舞,仍保持古代儺祭驅鬼逐疫的遺風,只是人物題材的發展,使儺的形式由儺祭轉變成儺舞,至儺戲。至今儺的流傳地區有江西、安徽、山東、河南、陜西、湖北、湖南、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天津等地。
相關文獻: 李天民、余國芳(1998)。中國舞蹈史。臺北市: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朴永光(2009)。舞蹈文化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Chen, Rui-lin. (1993). Chinese Nuo and Nuo Mask.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7 (2), 25-47.
延伸閱讀: 董錫玖、劉峻驤(1997)。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鑑。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