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宮廷芭蕾 ballet de cour
宮廷芭蕾 ballet de cour
芭蕾傳到法國宮廷後注入戲劇情節轉型成表演性的舞蹈,進而發展成「宮廷芭蕾」。芭蕾ballet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語balletto即「舞蹈」之意。芭蕾由盛行於14、15世紀的無言劇、假面舞劇等演繹蛻化而成,是一種流行於義大利結合舞蹈、音樂、歌唱、朗誦和啞劇動作於一身的綜合性表演藝術。1547年義大利公主凱薩琳‧得‧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 15191589)嫁給法王亨利二世時,把義大利式綜藝娛樂介紹到法國,這項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大利貴族們的社交活動。傳到法國宮廷後注入戲劇情節而轉型成表演性的舞蹈,進而發展成「宮廷芭蕾」。演出內容多以希臘或羅馬的神話傳說為主題,由專業舞蹈教師指導國王和貴族擔綱演出,表演者穿著精緻的假面具及服裝,在皇宮大廳中央循著平面幾何圖形的路徑穿梭表演,觀眾圍繞在大廳三面,居高臨下的觀賞。舞蹈史學家皆認為1581年所演出的《皇后芭蕾喜舞劇》(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是史上第一個結合音樂、舞蹈、誦詩、戲劇之融合形式的芭蕾舞劇,編舞者即是跟隨凱薩琳到法國的義大利舞蹈家鮑相(Pierre Beauchamp, 1632-1687),演出時間長達5至6小時,耗資600萬法郎,是一齣場面豪華並獲得極高評價的舞劇,也是現今芭蕾舞劇的雛形。
相關文獻: 平珩 (主編)(1995)。舞蹈欣賞。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哲洋(譯)(1991)。舞劇與古典舞蹈。臺北市:全音樂譜。(盧原英了,1985)
延伸閱讀: Anderson, J. (1992). Ballet and modern dance: A concise history (2nd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Book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