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位置:首頁 > 互動論 Interactionist theory
互動論 Interactionist theory
符號互動論的發展,可溯及早期Charles Horton Cooley(1902)的社會學,尤其可以追溯到George Herbert Mead的作品。Martin Blumer則強調,符號互動論關注:人們如何經由與他人互動所衍生出的意義,透過這個共享的意義來詮釋社會世界。透過相互溝通,人們可藉之相互影響其社會互動的解釋,並發展出共同經驗的意義。符號互動論中有一個頗為困難的理論困境,即為探討日常互動的深層意義。這種探討方式必須忽略鉅型社會制度與社會過程,而這些因素,卻深刻影響著人們日常之互動。符號互動論者認為,在相同的情況下,人們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因此若因社會規律、角色與關係的不同,導致每次解釋的差異,便難整理出固定的社會型態。 以符號互動論來研究運動迷(sport fan)時,其主要關懷的議題即是做為運動迷意味著什麼?人們如何逐步體認自己是運動迷?運動文化和次文化如何得以產生和維持,它們的特徵是什麼?試圖理解運動迷為何會沈浸在運動的意義世界,而支持不同團隊的運動迷,彼此之間是如何進行各種互動。但其主要的理論缺陷為無法說明體育運動中的意義、認同和互動如何與社會整體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結構相聯繫,也很少注意到性別、人種、民族性、殘疾和年齡的含意限制了參與運動的選擇。
相關文獻: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0)。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Jary, D. amp Jary, J., 1995)
Coaklay, J.(2004). Sports in Society.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Company.
Nixon H. L., amp Frey J. H. (1996). A sociology of sport,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